(峇株巴辖3日讯)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是场卫生健康的浩劫,却也成了过去近3年来,网购市场增长的“催化剂”,随著后疫情世代来临,各国政府防疫态度放软,“与病毒共存”理念让民众步出家门回归实体商务,却也导致让网购市场出现放缓现象。
今年双十一,中国两大电商天猫及京东的交易总额(GMV)增速呈个位数下降;11月25日的“黑色星期五”亦有购买力明显降低现象。受访商家透露,双十一和“黑色星期五”的11月份交易增长相较去年同时期下降了10至20%。
在虾皮(Shopee)和Lazada等网购平台设有多达30家网店的商家颜腾辉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根据他的观察发现,今年双十一的交易增长不如去年,整体网购市场下降了约10至20%,尤其是在一些名牌商品的流量显然减少许多。
他表示,正因增长放缓,虾皮等网购平台也削减了邀请代言人或艺人歌手办购物节演唱会等活动的预算。
他强调,并非电商领域来到瓶颈,而是新冠疫情这味“催化剂”功效消退,顾客群回流实体商务的自然现象。
大马电商总会会长周伟德也认为,世界各国遭遇著的通货膨胀让人们荷包元气大伤,消费力会连带下滑。
他给电商们的忠告是,依照目前贩售项目做得更深入和专门,以达到一种“霸市场”的程度。
他解释,贩售服饰的电商,“霸市场”就该做到有各种低廉、中价位和高档各种款式服饰可选择,才能尽量吸引最多顾客。
柔佛州投资、商贸及消费行政议员李廷汉受访时指出,全球经济放缓、通货膨胀、中美贸易战造成的货运成本提高,均是导致消费力节节消退的主因。
他说,后疫情初期出现的短暂报复性消费退去后,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消费,再者网购市场的发展也被不法集团盯上,成为诈欺或银行盗刷案频传的温床,影响本来狂热于线上购物的民众开始却步。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行销进行欺诈,这提高人民对网购警觉意识,也可能是线上交易减少的原因之一。”
他建议,各网购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以迎合不同需求,达至提升销售量效果。
网购市场放缓消费力减弱 专家:改善监管机制好时机
受访电商领域专家认为,网购市场放缓及消费力减弱,反而是政府改善监管机制好时机,教育大马人更佳的消费理财观念。
企业顾问吴狄基受访时指出,从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不能上市的事件,可看出各国政府不建议人民以“先买后付”的借贷消费方式,少了这项服务网络销售量就会明显下滑。
他表示,花呗(蚂蚁金服推出的一款消费信贷产品)及借呗(支付宝推出的一款贷款服务)的好处是能让金额有限的消费者摊还,也让这样的“类金融”平台赚取利润,惟相关平台不具有金融执照,方遭到政府限制。
“目前市场上来赞达(Lazada)、Shopee Pay和一触即通电子钱包(Touch 'n Go eWallet)均有推出类似机制,就我而言是有点多了。不同于信用卡申请,先买后付的机制无需上缴个资审核,便可获批馀额恐造成过度消费现象。”
他认为,政府当局除了管制花呗或借呗相关机制,也要推行普及化的理财知识给大众,因为使用信用卡消费的个人欠债仍然严重,这也凸显了大马人的理财观念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