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日讯)卫生部指出,我国从今天起迈入新冠疫情朝地方性流行病阶段的过渡发展,归功于疫苗接种计划的成功以及医疗服务系统处于受控水平,并说明目前的地方性流行和之前的全球性大流行的差异。
“Omicron变种病毒传染率比Delta变种病毒高,但多数患者的症状较轻微,这归功于人民接种疫苗或感染后,对病毒免疫力有所提高。”
“相较于2021年6月至10月的Delta变种病毒浪潮,从2022年1月至今的Omicron变种病毒浪潮,患者死亡率、入住加护病房率和呼吸辅助器使用率都更为低下。”
卫生总监丹斯里诺希山今日发文告说,地方性流行(endemik)、地区性流行(epidemik)和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k)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术语,说明特定疾病传播速度的严重性,尤其是传染病。
他说,全球性大流行是指特定疾病的病例数超过正常疾病发病率,发生在世界各地并涉及众多人口,通常是由新的疾病感染所致,如新冠肺炎大流行、14世纪瘟疫大流行、1918年流感大流行或西班牙流感和2009年的H1N1流感大流行。
至于地方性流行是指特定疾病一直存在于一个社区或地方,但是发生机率较稳定,如发生在包括马来西亚在内100多个国家的骨痛热症。
诺希山表示,在迈入地方性流行病过渡阶段,全马依然会根据1988年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法令(342法令)第11条文,宣布局部地区感染,直至2022年6月30日。
“除了342法令,(卫生部)也将根据2022年传染病防治(疫区方式)(国家复苏阶段)(过渡到地方性流行阶段)法规,控制和预防新冠肺炎感染,该法规是在2022年3月31日刊登宪报。”
他说,由2022年4月1日起生效的标准作业程序详述了有关指示,即从181个国家复苏计划的标准作业程序简化至9个指南,说明感染风险,风险评估,以及个人、旅客、雇主、负责单位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
“在迈向地方性流行的过渡阶段,社会大众需要学习与新冠肺炎病毒共存,在影响日常生活的最低限度下,采取公共卫生措施,保护自己、家人和社区。”
“管理新冠肺炎大流行需要从依赖政府干预,如标准作业成和法律,转向政府的关注、个人责任和社区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