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9日讯) 智库政改研究所(KPRU)认为,在第14届全国大选成绩出炉之前,公布过渡首相人选,颇令人担忧。如果希盟在来届大选赢得胜利,此举可能导致新上任的首相和他领导的政府面临正当性危机 (legitimacy crisis)。
该政改研究所表示,首相的最终人选应该在赢得第14届大选后才作出决定,并依据希盟各成员党赢得的议席。
“在我们看来,首相作为一个国家联邦政府的领导人,理应来自一个在大选中,赢得足以取得执政党联盟信任的国会议席数量的政党。”
智库政改研究所执行总监王维兴是针对媒体报道,希望联盟(希盟)在2017年12月1日和2日于布城首要领导基金办公室举行的希盟领袖干训营中,推举了希盟主席兼土团党主席敦马哈迪作为首相人选,副首相人选则是希盟总裁兼人民公正党主席拿督斯里旺阿兹莎一事,发出文告如此表示。
文告指出,《联邦宪法》第43条文规定,首相(由国家元首委任)必须是来自国会下议院的一员,并获得下议院多数议员的支持,也就是超过半数的议员。目前,下议院共有222个议席,根据《联邦宪法》第46条文,首相必须得到下议院112名议员的支持才能当选。
需顾及选民情绪
“在2013年5月5日举行的第13届大选,国阵赢得了133个国会议席,当中巫统赢得了88个议席。所以,这让长期主导国阵的国阵主席兼巫统主席拿督斯里纳吉继续担任首相。”
“因此,如果国阵败北,新政府成立,那么首相将从希盟成立的新政府里诞生。虽然社团注册局迟迟未批准希盟,注册为新的政治联盟的申请,而各成员党使用各自党标志及旗帜上阵大选,但是,首相理应来自一个在大选中,赢得足够国会议席数量的政党,并获得下议院112位国会议员的支持。”
“此外,希盟的领导人必然明白,在委任首相人选之前,必须先赢得选举。因此,需要顾及选民的情绪。我们不能担保在第13届大选投票给民联的选民,同样在第14届大选会继续把票投给希盟。”
文告表示,在马来西亚历史上,当足够多数的马来人支持反对党时,并没有成功在联邦的层次换政府。这是因为足够多数的非马来人支持现有的执政党。1999年的第10届大选是一个好例子。
“第14届大选即将到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不会引起正当性危机的行动,同时在社会各阶层中酝酿一波波的正面情绪,以促成改变。”
“我们也认为,希盟在作出决定之前,希盟领导层应考虑与民间团体各代表展开广泛交流与对话,征求公众的意见,以免日后的决定引起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