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东埔,一个介于蓬勃发展的双溪赖及诗布朗再也地段,以马来乡区及农业活动为主,其中双溪六甲菜园区,曾经在60年代是华裔的集中地,更获得菜园集中区的盛名。
惟随著时代变迁,诗布朗再也城镇逐渐扩充发展,峇东埔农业地首当其冲,因相比起其他发展中的地段,农业地段价格较低廉,遭发展商相中而进行房屋发展计划,却也让许多拥有田地的村民纷纷售地。
双溪六甲农民协会主席李添霖,以往以槟州最大的菜园集中区盛名的双溪六甲,曾经拥有80英亩的菜园,惟随著时代变迁,菜园区至今仅剩下50英亩地,而且农民人数也从60多户往外迁至30户。
他说,当年当地的农民都是华裔,惟发展巨轮挡也挡不住,许多的居民纷纷卖地外迁,近10年来,尤其是家乐福(现为永旺霸市AEON BIG)进军威省后,连带的带动邻近发展。
“60年代的双溪六甲人口密集,惟随著时代变迁,当地居民在售地后渐渐外迁,在2008年的菜农还有48户,至今仅剩下36户,而且菜园地也逐渐减少,每名农民的土地也不多,介于4、5英亩土地之间。”
学校种菜变卖
他说,至今该处的菜园地每平方尺可买到50令吉,而发展商收购后兴建的屋子,近千平方尺公寓都要叫价30万令吉,而平地的双层排屋价格介于40至50万令吉之间。
“我预计在未来10多20年后,这些菜园地将消失,未来能够留给下一代的,或许只有学校及神庙了,而一切的追忆只能通过各个管道了解,诸如早期的乔治市,直接也只能通过路名等了解当地曾经的繁华。”
马来保留地减少
他认为,这个发展列车阻拦不了,所以即使往后被发展商相中也无可避免。
此外,该村的醒侨小学,也在校友会的努力下,善用空间另辟一个地段进行耕种。
他说,该校以前的绿色空间曾经种植草药园,除了需要勤于照顾却毫无作为,因此随后校友会就改成种植蔬菜,在收成时变卖后还可以获得款项捐助学校。
“校友会自此通过收成捐助一万令吉给学校充发展基金外,也取得2万令吉的收入。至今菜园每个月平均收成1000令吉充作校友会购置会所的经费。”
此外,随著峇东埔菜园区锐减后,位于打昔汝莪阿拉古达上千英亩地段也逐渐发展成菜园区。
允农地转换工业地开缺口
威省市政局开放门户让业界申请转换用途,批准将农业地转换成工业地,也是导致当地的农业地锐减原因之一,引起居民关注。
农业部长特别助理兼峇东埔巫统区部主席拿督再迪坦言,自2010年后,威省市政局开始允许市民在农业地段,兴建开放式建筑,即只允许搭建屋顶及支柱,不可以建有围墙的建筑物。
他说,许多市民都纷纷使用这个方式,将农业地改成货仓、重型机械的停放站等。这开了一个缺口,随著时代变迁,他相信市民将渐渐的改建封闭式建筑物,甚至变本加厉成为工厂等改成工业用途。
他认为,若此事持续不断,待事情恶化后,即使市政局开罚单取缔相信也难遏制问题。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探讨如何维持农业地段,避免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在询及峇东埔也有许多的马来保留地而阻碍发展,他坦言,
地方政府的允许下,许多马来人也因为农业地不赚钱,纷纷在获得属意价格而售地后搬迁,最终那些马来保留地也逐渐在减少中。
峇东埔可成稻米生产枢纽
农业部副部长拿督斯里达祖丁日前炮轰槟州政府任由人民的粮食土地遭践踏,随意批准农业地转换成发展地段。
他说,农业地锐减是居民向他反映的问题,若没有限制发展,假以时日农业地段将消失无踪,这将影响国家的稻米产量,届时政府就需要大量进口稻米填补不足。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重视类似问题,同时与中央政府配合,透明的处理土地法令赋予的转换用途。或许他(州政府)注重大型发展如空中德士、海底隧道等,农业对于他们而言并非主要的。”
他说,至今我国需要进口30%的农产品以满足需求,所以农业不仅仅是涉及农民或者乡区人民,而是整个国家,所以应该受到重视。
“由于地理位置适中,峇东埔有望成为稻米生产枢纽,中央政府除了提供各类奖掖,鼓励农民善用新科技,提高稻米产量。”
他说,中央政府拥有提升稻米产量的目标及保障食品安全,但是这些计划都需要州政府的配合才能成事。
据悉,峇东埔有515公顷的稻田地,涉及的农民达169人,其中有20名稻农成功取得每季每英亩5.5公吨的产量,也为稻农带来每个月达4000令吉的收入,获得农业部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