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督斯里安华从1982年立足峇东埔后,不管在朝在野,选民都对他不离不弃,这也让选民投党不投人的迷思,在这个国会议席有了争议点。
因为在峇东埔,既不是国阵的堡垒区,也非属民联,严格来说是安华的保垒区,因此可以大瞻推测,如今若派来守土的民联候选人与安华没有半点关系,搞不好会有败选的风险。
然而,峇东埔是否是“安华堡垒”,就让我们通过分析过去的大选及补选数据,看看是否真的如此。
拿督斯里安华于1982年扛著国阵的旗帜打败寻求蝉联的伊斯兰党候选人查比迪后进驻峇东埔,这一胜就连续胜了4届大选,当时很多人都说峇东埔是国阵的堡垒区。
不过,后来安华被判入狱后掀起烈火熄,由其夫人拿督斯里旺阿兹莎代夫守土,也一胜就胜了3届,如今也说这是民联的堡垒区。
回看安华从1982年至1995年的4次大选“票房”,得票率几乎都保持在75%上下的水平,就连表现最差的1986年,也有70.56%。
所以用13年的“票房”来诠释安华在峇东埔有75%的基本盘,其实并不为过。
再看看其夫人守土期间的票房,以及安华亲自上阵的2008年补选及本届大选得票,基本盘又似乎下降至60%左右,其中在遇上敦阿都拉上任后,新首相效应席卷2004年全国大选时,得票率跌至50.69%。
统计以上数据,如果以数学程式来分析1982年迄今的数据,其实可以算出安华、国阵及民联的基本盘,而这些数据也可以作为票向的参考。
安华40%基本盘
先以安华首4届的数据来看,他当时以国阵旗帜出征的基本盘是75%,而当时的伊党候选人就算加上行动党(因行动党当时曾友情客串两次大选,即1982年及1995年),他们的总得票占有率保持在20%左右。
后来其夫人旺阿兹莎守土,加上安华本身在后期的票房表现,以民联旗帜出征的基本盘保持在60%左右,巫统候选人的得票率则是35%上下。
如果以此类推,安华本身的基本盘是40%,所以他如果加上国阵的35%就有75%的基础,反之加上民联的20%,就只有60%左右,剩下的5%至10%则是游离票。
当然这只是依据数据粗略的统计,选区内的选民结构变化,甚至是急速飙升的选民人数,也是票向的关键因素。
选民人数33年来翻倍
峇东埔的选民结构在过去33年的变化不大,倒是人数直线上升,这主要是诗布朗再也的房产业蓬勃发展所致,所以从1982年的3万2215人,已发展到如今最新的7万1890人,数目翻倍。
峇都埔是一国三州,即诗布朗再也、本南地及柏玛当巴锡,这当中以诗布朗再也的发展最快速,从早期的牧农及橡胶园,在80年代开始发展卫星市,直到如今成为北上南下的交通枢纽,诗布朗再也已从沃野发展成遍地黄金的新市镇。
因此,从各届大选的选民人数中,可以看到1990年及1995年的增幅最明显,达到16.19%及17.81%,这主要是诗布朗再也卫星市在这期间成型。
后来三届大选的增幅则恢复正常,达到8%左右,但在2013年则增幅大增,达22.67%,这除了是近年来的屋业发展因素,朝野积极登记选民也是关键之一。
巫裔选民占70% 华裔比率跌
峇东埔以巫裔选民为主,如今已占总人数的70.23%,倒是华裔选民逐届下降,如今只剩23.08%,比起1999年的27.20%跌了4.12%,是跌幅最多的选民。
至于人数不多的印裔选民也有上升的迹象,如今占6.27%,比1999年的5.05%微增1.22%。占少数的其他种族,如泰裔也有明显下滑的情况,如今只占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