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自从登上世界舞台后,在大专教育界引起极大的回响。
基本上,大学的因应方式是倾向认识和了解人工智能。然后,掌握人工智能的使用。马来亚大学学术促进和领袖发展单位(ADEC)在今年初已经多次邀请专家向学术人员讲解人工智能,特别是ChatGPT的使用和如何借此提高教学和研究的有效性等。
马大内部的其他学院也办公开课教导老师及学生如何使用ChatGPT提升论文写作能力,甚至如何让它为你设计研究计画。虽然每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都有出席者提出疑问。 但是,多数人对科技的发展还是保持正面的态度,就是想认识和使用它,多过抗拒它。
在大专教学上,特别是文科,马来西亚多数大学的习惯是没有指定课本。但是,老师会推荐阅读书目和文章。至于学生作业,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作品及写报告,能有反思,即提出自己想法,回应文献说法才是特别好的作业。
但是,当你使用ChatGPT,可以问它相关文献。但若问哪一种意见比较好,ChatGPT就机械性地回答:“我没有个人想法。”我觉得这是极好的立场保留,也是大专教育者可以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建立意见为目标来训练大专生的想法。但是,他们的意见需要有事实和论述支撑。所以,学生可以选择哪一种说法来让他们信服,甚至提出新想法。而重要的是提出理据,必须有可靠证据,并参考学术文献和其他报告。
针对较敏感的社会和政治议题,我发现ChatGPT可以有系统地整合,并提供相当全面的意见。这个好处是它也会呈现少数人的观点,成为搜寻者的参考点之一。这个“客观性”的搜寻,是今日资讯泛滥,但人们又耽溺在同温层的突破。
提供正反意见
学生不会只接触他们所喜欢或习惯的意见,而是可以接触正反意见。这些意见不是他们所喜欢的社群媒体资讯,而是经过非利害关系人的编辑,尽量客观呈现,大幅减低本身的文化和价值观偏见。因此,以ChatGPT作为初步意见收集不是坏事。
除了教学,目前人工智能对研究者而言是功大于过。其实,在ChatGPT出现之前,协助研究和书写的软体开发已经相当发达,大大节省了大学研究人员的时间。我在十多年前修读博士时已经使用软体处理我的文献。虽然所使用的软体不是特别进阶版,但还是省下我许多的时间。
最近使用电脑里Microsoft Word录音功能,可以录下我的访问,立即被电脑转成文字。我只需在访问后,进行检查和修饰即可完成十分完整的逐字稿。更妙的是,目前的录音可以同时捕捉中文和英文,相当适合多语同用的马来西亚社会。另外,还有各种对英文书写和句子的校对、润饰、编辑软体等,大大提升了文字的可读性。
但是,ChatGPT尚未有能力取代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所有研究都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对象。而研究成果要求创新,至少在资料、观点和论述上有新意。但是,ChatGPT不擅长创新,它需要人们输入想法和问题来搜寻已有的意见。
所以,人工智能尚无法提供整体思路,更不可能进行针对性的资料收集,然后验证资料的可靠性。即便机器能写作改善表达能力,但内容和想法还是需来自研究者。所以,还是需要耗费研究者大量的心思。
至于人工智能的隐忧也有,但这不是这篇的主旨。无论如何,目前马来西亚大学对人工智能会影响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仍然相当正面。这个趋势应该可以协助大学生正面使用科技开拓自己的视野和累积知识。
(本文为2023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今年特辑主题为“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参与”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革新”,由林连玉基金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