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希盟2.0执政至今,马来西亚的经济还是处于萎靡。物价上涨,马币对美元持续走低,还没有一片繁荣的景象。当然,这不能完全怪罪于安华政府,毕竟这个团结政府组合还没有执政一年。
当敦马领导希盟1.0在2018年改朝换代时,为了“印证”前朝政府的“腐败”导致国库空虚,不惜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没运用的会计模式,硬生生的把国债数字说成过兆。就连世界银行,都还是将马来西亚国债定在6860亿。6860亿是占国内总生产的51.19%。和英国,美国,日本等大国相比,平等比较(parity comparison)下,还是属于健康。这么一说成国债过兆,著实吓跑了很多国外投资者。
自2018年起,从敦马至安华,政府不断的兜售政府相关公司在纳吉时期投资的资产,过度向国油机构榨取分红,还持续向外国举债,加上疫情袭击,如今,纵使使用旧会计模式,国债也是真正的破兆元大关了。
所幸,纳吉时期与中国种下的外资种子已经萌芽,而安华政府也不避嫌的收割成果。数月前安华访华,签下的数千亿投资相关备忘录,一半以上的投资,都是纳吉时期开创的吉利-宝腾合作,和边佳兰石油计划有关。
然而,这远远不够于增加国家收入,来应对开销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自希盟2.0登台,频频做出了“劫富济贫”的经济政策。电价飙升,提高年收入10万-100万(部分中等收入阶层M40和高收入阶层T20)的个人所得税率,研究落实奢侈税等等。受影响的,主要是M40群体上段,和T20群体。
如今,处于M40和T20的生意人群体,还要面对更多问题。本来经济状况就不是处于舒适状态,突然政府又落实拥有5位员工以下的公司也需要给予员工最低薪金1500令吉。又有传言明年可能提升最低薪金至1800令吉。
这个最低薪金制,若不是和国家经济状况成对比,以打压压榨员工的雇主,会适得其反。
成本转移
一个原有数百名员工的厂家,一下子每个月的成本因最低薪金提高数十万令吉,且生产力没提高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三个情况:一,提高的成本转嫁于消费者,加剧通货膨胀;二,厂家辞退部分员工以降低成本;三,在成本和盈利不相称的情况,直接倒闭。最终损失的是全国人民。
纳吉时期,也是有制定最低薪金。但是全国经济整体上不像敦马说的那么糟糕,反之处于一片繁荣状态,所以厂家还是可以接纳。
此外,调动电源津贴导致居家和厂家电价飙升,又给M40和T20群体增加了负担。厂家的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也相应提高。
同时,政府还在研究落实汽油津贴管控,也就是如果落实后,收入“较”高的群体,可能就要根据国际油价来购买汽油了。当然,处于T1的超高收入群体可能不痛不痒。但是M40群体若不在受保护之内,居家收入4850令吉的群体也会遭殃。
98天的产假,对妇女而言看似一项权益,但是所需付出相应的社会成本极高。在同等资质的前提下,雇主会更倾向雇用男性员工。整体上,对职业女性群体的平均收入造成负面影响。毕竟,政府没有如新加坡政府般,承担雇主这98天产假的成本压力。
最后,因印度禁止出口造成米价上涨,也顺带令到生活成本提高。令我匪夷所思的是,经济部长竟然说是因为人民喜好在外就餐而令到收入入不敷出。我还记得,前朝某部长说,若不要用有收取过路费的路段,可以早点出门用其他路段,而导致民怨四起。
政府这般对M40和T20群体,尤其是经商群体的经济政策,犹如杀鸡取卵。若T20和M40撑不住了,那么受更多苦的,还是全国民众。
缓兵之计,若要短时间内增加国家收入,首先是要公平,公正。消费税是一个差不多全世界都落实的税务系统,多消费则多缴纳,而某些B40群体的消费品则选择性免税。这或许才是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