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个玻璃市州,并非很多人知晓有两个马泰边境关卡。尤其巴东勿刹(Padang Besar),新生代或许完全没有印象,但老一辈对巴东勿刹却留下许多回忆。1960至1980年代的巴东勿刹,曾经是马泰边境最繁华的小镇,当时前往泰南合艾(Hatyai)的马新游客几乎全由这里通关。可是,自从1980年代南北大道全线通车,旅游巴士改道吉打黑木山(Bukit Kayu Hitam)出境,巴东勿刹从此即被冷落。
此前写了数十个地名故事,当中有不少地名类似姐妹镇,如霹雳万里望与马六甲万里茂,但唯有巴东勿刹是名副其实的双城记。原来,马境玻璃市这个边陲小镇叫巴东勿刹,而对面泰境小镇亦唤作巴东勿刹,官方地名同样亦称Padang Besar,换言之有两个巴东勿刹。即连地名都一样,可见关系之密切,外地人首次来访,一个不察易起混淆,可能误以为马泰两国有领土纠纷。
1913年巴东勿刹连接新加坡的铁道通车,1918年泰国铁道亦连接至巴东勿刹,至今巴东勿刹仍是贯通泰国的两条铁道线之一,2015年从怡保至巴东勿刹的电动火车通车,马泰联营的穿梭列车也可由巴东勿刹直通合艾。根据S. Durai Raja Singam,巴东勿刹的火车站牌曾以六种文字告示地名:英文、爪夷文(马来文)、泰文、中文、泰米尔文、旁遮普文(Punjabi)。
2000年代笔者首访巴东勿刹,向当地父老探听,据称在300年前,巴东勿刹就已是个华、巫、暹罗人混居的边界重镇,那时这个地方叫做巴东占干(Padang Jangam),是吉打王国与暹罗沙敦府(Satun)的交界地。后来,地名改为巴东勿刹Padang Besar,大场或大草场之意。地名当然与这里马来人居多有关。若依种族比例,马来族占了一半,华民与泰民各占25%。
巴东勿刹这个中文地名,显然是闽南方言群的译音。在闽南话里,tang或dang的发音为“东”,职是之故但凡有Batang与Padang的地名,闽南话多唤作巴东、峇东或巴冬、峇冬,如雪兰莪的Batang Kali叫峇东加里,槟城威省的Permatang Tinggi叫峇东丁宜(早年华民口语把Permatang念作Batang)。而粤语方言群的称谓又不一样,他们多把tang或dang译成登,如雪兰莪的Serdang称为沙登,霹雳Matang则称作马登(惟闽、潮方言群仍称之峇东)。
在巴东勿刹约定俗成之前,1928林穆群《马来半岛商埠考》记之巴登勿杀,1928年徐雨郊/高梦云《南洋四州府华侨商业交通录》、1930年中文报《马来联邦铁路车行时间表》皆记之巴等无杀,1935年刘焕然《英属马来亚概览》记之巴冬勿杀,1932年马来半岛地势图记之巴丁不杀,1935年《侨民学校调查录》、1939年潘醒农《南洋华侨便览》皆记之巴东勿杀,1939年张礼千《英属马来亚地理》则记之巴登比沙。勿杀、无杀、不杀,虽然都是否定词,毕竟有个“杀”字不好看,后来便慢慢变成“刹”。
这两个巴东勿刹相隔不到一公里,中间地带是马泰两国的边境缓冲区。在当初国界概念模糊的年代,两个巴东勿刹本就一体,紧紧相贴,就如孪生兄弟一样。可是本地人,不论马来人或华民,习惯上都把泰境的巴东勿刹称为“暹卜干”(Siam Pekan),意为“暹罗镇”。很多到此一游的马来西亚人,只知泰境那边有个暹卜干,不知那个小镇亦称巴东勿刹。
有趣的是,泰境的Padang Besar,有时又被称作Padang Besa,即Besar少了一个r,有时却又唤作Padang Basa,甚至Padang Bezar之类的,据称依据泰语发音拼写。还有还有,泰国官方名称,有时直接简称为Padang,乘火车进入泰境首个官方告示牌,便标明Welcome to Padang(欢迎来到巴东),一家酒店中文也称作"巴东大酒店"。
南北大道全面通车,不但使巴东勿刹被冷落,暹卜干的风月亦被取代,只能无奈吟唱夕阳之歌。一间酒吧的妈咪酸溜溜告知:“暹卜干当红年代,丹诺(Dannok)根本还没人听过!”
没有到过巴东勿刹,不敢相信走私如此明目张胆,从巴东勿刹免税区范围望出去,走私客一个接一个,扛著白米越境而来,进出自如毫无顾虑,即便这两年情况似乎未变,时不时仍有执法当局捉获走私客的新闻。可是,走私集团避过风头后,春风吹又生照旧作业,正如盗版光碟的活动模式,你捉我躲,你走我卖。
玻璃市另外一个关卡是旺吉辇(Wang Kelian)。马泰边境尤其玻璃市、吉打有不少带Wan字的地名,比如吉打的横港(Wang Pinang),玻璃市的旺慕(Wang Mu)等。Wang亦作Wan,而Wang即是钱,据说Wan也是泰南马来贵族的称谓。长期研究玻璃市岩洞的东欧学者Liz Price则称,悬崖或陡峭斜坡所环绕的冲积锡层,在当地被称为wangs。
Kelian是一种野生丁香树,霹雳最多类似地名。旺吉辇意为珍贵的野丁香树。其实,旺吉辇只是个小小马来甘榜,村屋零零散散并不集中,即连一条街道都没有。紧靠著泰境的另一边,则唤作旺柏南璋(Wang Prachan),“柏南璋”也是植物名,但其种类已难查考。
前后到访旺吉辇三次,首次到访是工作日,讶异发现水静河飞,想想也真奇怪,前不著店,后不著村,连一只小鸟也没有飞过,想不透何以在此设一个关卡?而后发现边境周日市集才是卖点,原来每逢周日旺吉辇可以自由通关,随意购物、尽情吃喝,不必签证,不必护照,甚至不必通行证,贸易市集像一条飞龙跨越两境吸引人潮前来。
周日市集壮观场面,果然吉隆坡也难得一见!马境贩摊长达二公里,泰境更达四公里,合共六公里,约莫600贩摊叫卖,难怪清晨七点已经停满大小货车和旅游巴士。所谓自由通关,当然附带条件,不能越出关卡范围五公里之外。可惜,自2015年在旺吉辇附近森林,发现贩卖人口罗兴亚族(Rohingya)的乱葬岗,基于安全考量周日市集被中止至今。
距离旺吉辇八公里的加基武吉(Kaki Bukit),早年是一个客家矿工聚居地。根据Liz Price,虽然最早记录在案的开采活动是1909年,但相信19世纪末华民便在此小规模采锡,尤其华民曾深入采锡的神秘“黑洞”,在各个岩洞采锡的矿工曾高达2500人。此“黑洞”马来人唤之Gua Kelam,华人以客家话俗称“暗窿”,是地下溪流经历好多个世纪的流动,才形成的石灰大岩洞。
一战之后,英国人也看中这里的锡藏,为方便开采和运锡,搭建18公尺高的木板人行道,贯穿全长370公尺的岩洞。由于地处隐蔽,在紧急状态时期,这里一度被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占据。这个神秘暗窿,现已辟为旅游景点,木板人行道几经维修重建,通行安全。沿途可见光怪陆离的钟乳石,走到尽头,是个叫作旺当加(Wang Tangga)的小山谷,凉风习习,宛如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