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一位前辈讨论起,大马华人未来的走向。前辈指出印尼就是大马的未来,时代变迁,华裔人口比例的递减,最终不免会走上“少数民族”的道路,大概那个时候外劳可能会成为“第二大种族”吧。大马将慢慢走向“印尼模式”。毕竟大马是以多数票胜选制决定政府的国家,走的是选票游戏。华裔比例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即政客只需要多数族群的选票就可以了,其他的只是陪衬。
身为大马人,我们似乎很难走出种族框架(种族本身没问题,问题是狭隘的种族思维),尤其大马政客绕来绕去的,也是这个议题及利用这个议题达到政治目标。前辈认为,华社面对种族课题,总容易被煽动,继而群起而攻,各种辱骂与抱怨袭来当事人及政府。这与十多年前的华社并无差异,华社一如既往的炮轰,任何敢挑战自身尊严者。
他忧心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无法让华裔走出困境,若在不久的将来,华裔真的无法在选票上具备影响力,或许前辈的一席话就会成真吧,掌权者(狭隘思想的政客)到时候还会用眼角看华裔一眼呢?对此,他推崇以实际行动来打破僵局——身体力行与友族同胞沟通交流,并让彼此了解对方思想与文化,以达到真正的大马一家亲。
形成族群意识
我能理解前辈的躬行建议,尤其这也是常被提起的——各族之间须多交流、多包容……教育部何尝不是煞费苦心地不断宣传?前辈也深知其中艰难,他明白不能强迫所有人这么做,他就是其理念的积极行动者。面对网络与报章,成堆的时评言论,在他看来是次要的,他不反对,但还不如实际行动重要。
我大部分是赞同的。谈起种族,大马人似乎已形成一种族群意识,为自己编织一层保护色,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说法,但我认为还是能说明大部分国人的情况。种族课题的漩涡是难以摆脱的,当讨论一个人的行为恶劣,我们不免会在最后问一句:“他是什么人?”,若是“同族”就点点头带过,或许会闪过“同族里出现人渣”想法,若是“异族”则会加深偏见。
我这里想指出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将恶性循环,并会根深蒂固,更不用说会传承给下一代。由此,解开狭隘种族思维的缰绳,确实是当务之急的。作为一个国家的第二大种族,是否能坚守永远的“第二大种族”,而此“第二大种族”是否持续保持其影响力(至少在选票上)?这应该是华裔当前思考的问题之一,华社的“忧患意识”是否已经触及这点了?不啻担忧权益被剥削,更应思考未来可能之路。
我也不是鼓励华裔去拼生育,因为这将变相成为把孩子当作政治筹码,这是我难以接受的,由此也可反思,为了这种以量取胜的政治游戏,真的值得我们这么做吗?
虽然当权者没有在一定程度上,为种族之间搭桥牵线,淡化彼此的误解,政府固然难辞其咎,但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呢?站在非最大群体的角度来看,我们是被动的一群。他们在数量上的优势,决定了政策上的优势,在政治现实面前,其他族群应积极打破种族藩篱,试图摆脱这“深根”。这不是说“假交心”,为政治目的而去交朋友,这么做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很累的一件事。我指的是正常的交朋友,释放善意,从各层面上交流,将有助了解彼此思想。
当然,实际行动固然重要,但言论也非“清谈误国”,而是具有批判效用的,如果我们不善用言论自由,来批评政府,作为政府的“谏言”来源,或是阐述、表达自身意见的话,这将会形成单一声音的国家。发表言论固然有品质高低之分,这就需要看者的思考与分析,无论如何,时评在社会上必然发生积极的作用,提供多面的声音让人民思考。如果你批评“只会说不会做”,或是“做”比“说”更重要,我觉得“言论”的作用被低估了。双管齐下自然最好,但效果都是因人而异。
政治现实叫人沮丧,但我还没绝望。如果全国大马人都向往,以“大马人”身份作为出发点的状态,所谓的“华人未来危机”就不存在,这是政府需要思考的,但他们(他)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