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新加坡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呈文件,申请新加坡的小贩文化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引起许多马来西亚人不满,认为新加坡把马来西亚的小贩特色占为己有了。
实际上,与其说马来西亚或新加坡所独有,不如说小贩文化是新马两地共同拥有的特色。根据新加坡的杨淑爱教授(Brenda Yeoh)的说法,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小贩主要是在街边叫卖,但是随后英殖民政府为了整顿市容,设立条规限制与规范小贩。1920年代,新加坡政府在固定地点设立小贩集中点,要求小贩在固定的地点摆卖(但是这政策最后被资本较大的小贩所垄断,较穷的小贩仍沿街售卖)。
这现象可说是小贩中心的起源之一,并在新马各地出现,使得小贩中心成为了新马各地共有的现象。因此,根本无法说明小贩中心是否是马来西亚或新加坡所独有的现象。(如果按照立法程序的时间来判断,由于海峡殖民地常常领先,因此可能新加坡是最早的也不一定)
惹来其他国家不满
类似的情况在这之前也发生过。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都有峇迪布(Batik)蜡染的制作方式,是岛屿东南亚所共享的文化之一。可是后来却因为印尼把此文化申请为文化遗产,结果惹来其他国家的不满。
类似的情况不断发生,问题在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处理方式是以国家为单位。联合国是以国家为单位的组织,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也以国家作为识别。因此当某国把某地文化成功申请为文化遗产时,结果这文化也就成了该国所持有的,忽略了一些文化在当地是跨越国界、好几个地方都有此文化特色的脉络。结果这成为大家抗议的导火线。
因为僵固的国界导致纷争的情况在历史上也不断发生。一次大战的其中一条导火线,就是德国在1871年普法战争时把法国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给夺走。一次大战战败后,这两地复归法国。但在1940到1945年间再度回到德国手中,直到1945年后才又回到法国手上。
地理边界模糊不清
虽然两国都宣称这两地是他们的国土,但是翻开欧洲史,会发现其实不然。在今日的法国和德国出现之前,法德两地的交界处有许多小诸侯,这些诸侯按照自己的需要而臣服于不同的君主。当民族国家崛起,要画下明确的国界时,这些地方就成了是非之地,成为德法两国竞相争夺的领土。特别是矿产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为争夺的焦点,直到二战之后才确立归属法国。(以阿尔萨斯洛林被割让给德国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常常被当作民族主义的号召,但是其中内容与实际完全不符合,纯粹是小说家的想像)
由于横跨好几个国家,由当地人所共享的文化,常常引发争议。不如说是国家所划定的边界,与文化的地理边界不吻合。更何况文化的地理边界往往模糊不清,在边缘地带常常发生文化重叠与交融的现象。这虽然看似问题不大,但是当国家成为主体并且凌驾一切,甚至强行把文化划入国家范围之下时,却成了国家之间争吵的导火线。
不妨轻松看待
因此,对于新加坡申请小贩文化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情,笔者认为不妨轻松看待,甚至给予祝福。马来西亚并不是唯一拥有这项文化特色的地方,而是与新加坡共同拥有的。如果新加坡成功申请到,作为也拥有此文化的马来西亚,不是也幸有荣焉?
孔子听到楚王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认为楚王心胸不够宽广,说道“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因此,从人类的角度观察,小贩文化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好事吗?所以,就不必再耿耿于怀,大方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