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伊联盟其实是很实际的,其发生也在预料之内。试想一下,这股暧昧不明的关系在大选前早已存在,伊党在这段关系中仿佛是备胎,因为当时的大选成绩不明朗,而国阵或巫统选区也在逐届大选中遭进一步吞噬。这难免让国阵顿时感觉有股难以名状的骚动在体内抖动,何不释出与伊党友好的信号,告诉巫裔选民,巫统与伊党的关系不是对立,藉以分散希盟的得票率。
大选前猜测,不是国阵就是希盟的天下,但是赔率高的应该还是希盟这方,国阵仍备受看好能延续王朝。因此成绩一出,不得不说还是叫人感到吃惊的,这是否就预示著包容多元才是王道呢?不全然是,希盟内部是针对性分工,即土团与蓝眼对巫统;火箭对马华;诚信党对伊党。
条件式平等
蓝眼与火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包容政党,而其余政党仍具有划分性。而新政府的口号就是照顾全国人民,但这是门面,实际土著特权仍在,那就不能说是平等。
由此可见,所谓照顾全民是条件式进行,而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各族平等,这是要政府的政治意愿配合,真的有实施全民平等的思想宣导,从而改造思想风气。但眼前这是不可能的,至少我认为这一辈政治人物很少会有这样的想法,最多是,我们各族是朋友但谈到要求权利平等则“再商讨”。
这跟体不体谅巫裔没关系,这是关于整个政府的政治方针,他们掌握了国家资源,有能力让马来西亚走向一个真正民族平等的国家。这是一种信念,就算大部分选民不接受,甚至下届大选要让希盟下台,希盟也应要坚持的信念。
而今,自从政党轮替,朝野政党了解到人民的掌控权,是选票,是国州席数量,所以更在乎如何维持政权,无怪乎,“国情不同”被滥用的情况。先考虑巫裔再考虑其他族群,是这一贯思维模式的运作,然后配搭国情不同,主动式地满足部分极端巫裔的掌权欲望,如禁啤酒节与“王”字楼事件。
其实细想,这根本跟国情无关,首先你必须承认这个国家有其他种族存在,不然只有“我们”与“他们”的分别。你可以不接受或不接触他者文化,但没法剥夺他们作为文化存在的权利,尤其这些文化并没有主动地伤害他人,也不违反人道。
巫裔是被更关照的一群,这里没有贬义,纯粹是以数量及选区划分来决定政府的态度,但也不能说其他族群都不被照顾,这里是有比较才会有高低之分。最好的政府当然是全民照顾,而这只是理想式的政府,实际上是很难全民照顾的,由此政府若能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来决策,即凡事根据事实,而不以多人数作为政策考量,如某官认为LGBT必须尊重多数人的歪论,这根本是欺压少数群。举凡以多数人作为政策考量。少数人就只能等死。
回过头来,巫统与伊党的联姻是否真的很顺理成章了呢?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底下,是迟早发生的事,尤其国阵内部的不稳定性,纳吉与扎希满身官司,这条路仿佛是希望之路。而马华的坚定“想”脱身,到现在仍旧不动如山留在国阵,就是因为有资源(选票),若真的脱离,则担心选票都没有,毕竟马华深知本身在华巫两边不讨好的境地。确实,有了选票,却丢了骨气。
马华是稀释剂
国阵是否真的需要马华?感觉上,要也可以不要也行,巫伊联合摆明就是专攻巫裔选票的,马华的留下到底能为其贡献什么?或许还是看中有少量华裔会支持马华之故,不让这个联盟走向极端种族主义印象,马华就是个稀释剂,而到底过期了没则看者自知。若投靠希盟(若希盟收留),起先则必然受到热烈欢迎,之后内部之事,想必也是惨不忍睹的,感觉会被打入冷宫,只是要配合出演“不计前嫌”的戏码就好。
说到底,马华在国阵的地位是没有影响性的,只管看马华的去留,根本影响不了巫统的决策,巫伊联盟的诞生,马华的抨击可有让巫统半点犹豫?想来也是唏嘘,因为国阵不知从何起就已经是一党独大,马华也只是被利用而非平等地位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