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日欧高铁巨头争建新马高铁的消息占尽了各类财经媒体和主流媒体的版面。除了显而易见的价格优势和工期保证之外,中国高铁在这场新马高铁争夺战中还有哪些优势?
纵观世界铁路发展史,中国可谓是近年异军突起的一个无可复制的成功典范。
截止2014年12月28日,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1万6000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
中国高铁大跃进的背后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再体现,正所谓“时势造高铁”,自2010年底中国四万亿的一揽子计划以来,作为重点工程的京沪高铁以每天约2亿元的投资迅速向前推进。中国高铁快速发展之所以无可复制,主要在于中国独一无二的体制,权力集中好办事,使得融资、征地、技术等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曾经落后世界潮流30年的中国铁路,在短短几年内达到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
在今天,由中国人投资、设计和兴建的高铁路段从高寒延展到亚热带,从沿海平原延伸进沙漠隔壁,逢山开道,遇水造桥,在错综复杂的地形、气候环境中,技术和安全均经受住了考验。纵然经过了温州事故和前铁道部长刘志军受贿事件的不小打击,在面对中国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中国高铁的国际化也已成气候。
中国高铁国际化的战役在泰国首战告捷。2013年10月中泰两国在曼谷发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提到中国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铁系统的项目建设,泰方可以用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随后签署的《中泰政府关于泰国铁路基础设施发展与泰国农产品交换的政府间合作项目备忘录》正式开启了泰国“大米换高铁”的计划。此间,有泰国媒体报道国家维和委员会将考虑把铁轨间距从1米调制1435mm标准轨距,从而更有利于与中国铁路完全对接,此举也让两国铁路统一轨距问题迎刃而解。
强大政策信号
中国高铁由北南下,恰逢与此时自南北上的新马高铁南北交兵,不难看出这背后的宏图大志——泛亚铁路梦。早在1995年,泛亚铁路的概念由敦马哈迪在东盟第五届首脑会议上提出:一条超越大湄公河流域范围的“泛亚铁路”将连通马来半岛上的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穿过中南半岛五国最终到达中国昆明,在与中国铁路网对接后,顺著丝绸之路贯通整个欧亚大陆,途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最远延伸至欧洲及非洲大陆。
泛亚铁路的倡议一经提出得到了亚洲各国的一致认可,随后亚洲18国于2006年在韩国釜山正式签署《亚洲铁路网政府间协定》,这使得筹划了近50年的泛亚铁路网计划最终得以落实。由此可见,新马段只是这条贯穿中南半岛长达14000多公里的经济大动脉的起始一笔,新马高铁背后所带出的则是中南半岛同整个亚欧大陆全面互联互通、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
如果忽略了一个宏大而充满希望的经济计划背后的政治意图,不仅会让这个经济计划举步维艰,而且也低估了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的智慧。
泛亚铁路背后的实质无疑是沿线国家集体复兴的“泛亚梦”,这与“中国梦”不谋而合。当“泛亚梦”和“中国梦”无缝对接的时候,给十几亿人带来绝不仅仅是交通的便利和安全,而是他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富足与尊严、权利与体面、繁荣与和谐。
人们或许无法看到泛亚铁路建成后长远的政治内涵,也无法预测这条铁路日后带来的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泛亚铁路带来的经贸文化往来或许是这条钢铁大动脉触手可及的利益所在。中国总理李克强作为“史上最强推销员”推广高铁的行为已经释放出了强大的政策信号:那就是中国政府将会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全面护航者,一个由政府牵头、以高铁为先锋、以全面有效的政策支持与体制支撑的亚太经济战略布局业已成型。而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一衣带水、山水相连的地缘关系是日欧等竞争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马来西亚说,一纸同中国高铁签订的合约背后所附带的贸易、旅游和人才交流等优惠政策才是这笔生意最大的实惠。
互补海空两路
高铁经济的辐射性不容忽视,由高铁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将会造福沿线各个城市,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只要丝路沿线国家踊跃对接,泛亚铁路的建成将会把数以万计的中国的游客带到风情万种的新马泰,从而复苏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和深受马航事件打击的马国旅游市场,源源不断的中国游客会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从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同时,随著铁路货运上的互通有无,互补海空两路,相信2014年中马双边贸易额千亿美元的纪录将会在泛亚铁路建成后得到再一次的刷新。
而眼下,新马高铁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少:融资问题首当其冲。据《南洋商报》5月8日报道,据预测马新高铁每公里造价约2.14亿马币,这对当前银根紧缩、债台高筑的马来西亚政府来说由政府独自投资开发高铁的可能性不大。有分析指出,马新高铁可能会成为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同时“一带一路”基金也能填补工程资金的空缺,为新马两国解决不少资金上的后顾之忧。当然,作为一个多边开发银行的亚投行的任何决策也绝对不会以中国一国的意志为转移,只是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东风发展本国经济,是新马两国值得商榷和考量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