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棘手难题,大部分国家采用填埋、焚化或垃圾分类的方式来处置,其中以后者最为环保,可有效减少处理垃圾的压力,达到“零废弃”(Zero Waste)。
惟,大马人民对垃圾分类的观念还停留在可拿到资源回收中心变卖的再循环物品,如报纸、纸皮、塑料瓶、铝罐等,很少人会主动为每天所制造的垃圾进行分类。
若要民众在家自行分类垃圾,立法将是唯一的方案,通过法令强制人民进行垃圾分类,从而达到再循环效果,协助减少日益严重的垃圾负荷量。不少先进国家及地区如日本、美国、澳洲、英国及台湾,早已落实垃圾分类,不仅可以回收资源,还能减少垃圾量。
根据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每日制造超过3万公吨固体废料的惊人数量,即使是全国再循环率最高的槟州,每日平均制造的垃圾也近800公吨。目前“湿垃圾”(Wet Waste)占槟州垃圾总量60%,而且以厨余居多,包括剩饭菜、菜枝叶、果皮及食物残渣等,这些物质含有丰富的有机成分,若经过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可充当肥料或酵素。
如果每个家庭、巴刹、食肆、餐馆及酒店都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妥善的处置厨余,将有助减少垃圾量,达到环保目的。
槟州政府自推行绿意政策以来,环保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州内的再循环率从2008年的8%提升至32%,已超越中央政府设下2020年达到22%再循环率的目标。
监管垃圾制造者
今年槟岛及威省市政局将再接再励,把原有的再循环率提升5%,希望通过参与零废弃的绿色学校及社区,向民众灌输环保的醒觉意识。
然而,单靠教育民众只能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槟州政府目前正探讨“源头垃圾分类法案”,由有环保尖兵之称的丹绒武雅区州议员郑雨周所领导的“源头垃圾分类法案委员会”,将著手草拟有关法案的细节。
郑雨周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目前执行“源头垃圾分类法案”的步骤已完成,接下来将进入建立条例(Bylaw)的阶段,以《地方政府法令》为根基,草拟槟岛及威省两地市政局的条例,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执法,让社会执行源头垃圾分类。
他解释,“源头”的意思是指制造垃圾的来源,包括住家(平地屋及高楼)、商业单位、工厂、机构(政府及学校)及大众。
混杂肉类厨余带菌
垃圾分类基本上可分为3类,即可再循环物(纸张、塑料及铝罐)、有机废料(厨余、花草及树枝)及无法再分类的东西(已用过的卫生纸、尿布及卫生棉)。
他指出,若根据程序处理有机废料及厨余,可成为表层土壤(Topsoil),此有机物适合做耕种用途,使泥土更加肥沃,无需用化学肥料。
“目前我们只能做到将所有厨房垃圾分成一类的阶段,若要更详细地分类厨余,必须把肉类分开,另作特别处理。”
他说,在东南亚将混杂肉类的厨余制成的有机肥料并不出奇,但其素质不好,可能带有细菌,堆肥时间长久了,又会造成另一个问题。
玻璃或可再循环
郑雨周认为,目前必须先作出起步,让民众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等到大家习惯以后,再要求把厨余正确地分类出来。
其他类型的垃圾如建筑废料、大型家具、电子产品、衣物布料及玻璃,则会另外处理,不涵盖在基本垃圾分类的组别。
他说,由于之前槟州唯一一家回收玻璃的工厂关闭,玻璃瓶罐变成没有价值的物品。不过目前槟岛开始有一家小型的玻璃回收厂在操作,相信在未来玻璃可成为再循环物。
此外,衣服的再循环价值也不高,一般上只接受旧衣回收,但不包括破烂或弄脏的衣物。
他表示,我们的四周并不缺资源回收中心,只是有很多属于非法运营,虽然他们在环保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却选择处理再循环物,严格来说对社会并没有贡献。
他指出,凡是有商机的东西都不是废物,再循环物的市价虽低,但仍有其市场,参与资源回收这一行的业者了解再循环物的市场浮动,所以会偷偷囤货,一旦趋势到来就会以高价出售。
处分违法者 重犯或坐牢
“源头垃圾分类”制度实行后,不愿合作的民众将在法令之下受到处分,包括接收执法单位发出的通告,若再重犯将面临罚款或坐牢或两者兼施。
郑雨周表示,违法的垃圾制造者、源头分类者及垃圾运输者将受对付,但地方政府条例的罚款不能太高,这部分将交由市政局及州政府的律师顾问做最后的建议,希望可将惩罚提到最高。
“由于过去缺少执法及相关法令,槟岛及威省市政局的环境处理部门非常认同这项法案,而且也期待已久。”
他指出,公寓的垃圾分类问题将交由管理层负责,他们可通过装置关路电视或人民监视,逮到那些不愿配合的居民。此外,有关当局也会强化执法团队。
台湾成功典范
“以前人们一直埋怨执法不严,现在必须靠设立法令限制人民陋习。处分可以随时修正,如提高罚款数额或惩罚扫地。”
70年代后期曾到台湾念书的他表示,当时台湾的环境卫生非常糟糕,直到他在80年代初离开后,情况依旧没有改变,但台湾政府在90年代开始走向国际化,配合“垃圾零废弃”政策,全面推动厨余回收计划,让每个家庭自行分类垃圾,这项制度至今依然非常成功。
“我们也必须用法制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地方上的水准,否则永远无法走向国际。”
按部就班 节省人力资源
根据我国的《固体废料管理法令》,凡是用塑料袋打包的垃圾,一旦丢进住家外面的垃圾桶后就属于垃圾处理承包商所有,只要经过分类以后,就能将“垃圾变黄金”!
目前几乎每个州属都将垃圾交给承包公司处理。槟州两地的市政局从2000年开始,把垃圾处理工作承包给私人公司,并在2001年发现承包商乱丢垃圾的问题。
槟州政府在2010年成功收回垃圾处理的权力,目前的情况是由槟岛及威省市政局以每公吨20令吉20仙的垃圾运输费,支付给垃圾处理承包商运载到浮罗布隆垃圾场。
降低处理垃圾成本
以往,垃圾处理承包商都会直接把垃圾运至垃圾场丢弃,后来有商机头脑的承包商开始分类这些垃圾,把可以再循环的物品分类出来变卖,从中赚取额外的收入。
郑雨周认为,州政府提供给垃圾处理承包商的“优惠”太高了,必须建立一个制度,让州政府本身去执行处理垃圾的工作。他指出,每个垃圾场都设有一个高科技垃圾再循环中心设施(Material Recovering Facility),目前浮罗布隆垃圾场是从垃圾堆里分类出再循环物,如果有了垃圾分类的制度,人民就必须在家里分类垃圾。
他表示,以现阶段草拟“源头垃圾分类法案”的架构,每个家庭必须进行垃圾分类,根据当局安排的回收时间拿去丢弃,罗里把分类后的垃圾运载到垃圾场后,高科技垃圾再循环中心设施的分类工作将更容易进行,也省下不少人力资源。
“这个制度可计算每个区域的回收量,协助州政府掌握更精准的数据。”
他指出,回收再循环物可带来经济效应,降低处理垃圾的成本,也减少浮罗布隆的运输费,将浮罗布隆垃圾场20年的负荷量延长40年。
他说,该委员会花了3个月完成这项法案的基本概要,须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建立执行方面的细节,如回收车多久来一次,家庭多久分类一次、列出分类图表等。
教育人民养成习惯
“有关法案将规定未来每个住家必须准备一个蓝色再循环物置放桶,但还未决定置放桶由州政府免费提供或让人民自费购买。”
郑雨周预计完成行政及执行的部分后,今年杪将交由行政议会修正该项法案,一旦通过即可进行公众谘询,若一切顺利将做最后定案,有问题的部分则交给州法律顾问再作修订。
他指出,根据目前的进度,9月可呈交行政议会,明年第3季或第4季将展开公众谘询3至4个月,2016年中将做最后定案,12月进行宪报,2017年杪或2018年初将正式执行。
“这段时间我们将进行人民教育,推动垃圾分类运动,让此举成为人民的生活习惯。”
绿色科技整合 废料变新产品
绿色科技乃第二工业革命的开始,将废料重新整合后生产出新的东西,除了带来另一波的经济效应,也符合环保概念。
郑雨周指出,丢弃没有用途的东西,对环境并不公平,这些废弃物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唯有靠绿色科技调整,处理垃圾分类则必须从“源头”,即人类开始做起。
“全世界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城市是制造垃圾的‘大机器’,并非每个城市都有良好的垃圾处理系统或有效的垃圾分类制度。”
他表示,制度必须通过许多机制建立起来,一般上人民制造的垃圾都是从家里丢进垃圾桶后,再由垃圾处理承包商运输至垃圾场进行焚化或填埋。
垃圾填埋寿命短
他说,很多国家使用垃圾填埋,但却是寿命最短的一种方式,因为将面对土地不够的问题。
他举例,日落洞垃圾场就是一个失败的垃圾填埋场,长久以来造成环境及海水污染,在近10年才转为丢弃建筑废料的地方,但情况依然没有改善。
“其实大家都知道垃圾问题满街都是,从普罗大众、罗里司机、工厂至发展商,为了贪图方便及节省开销,把垃圾丢在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造成环境问题。”
他表示,经过州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一连串的环保运动,民众对垃圾分类已有概念,但若要成为生活习惯,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他指出,在法制还未建立起来之前,推动源头垃圾分类将面对阻碍,若缺少执法及民众参与,将很难达到垃圾分类的成效。
料达70%再循环率
他认为,“源头垃圾分类”制度成功落实后,保守估计可达到70%的再循环率。
“地方政府一旦实行有关制度,每个人必须开始从家里做起,依照当局列出的垃圾分类表,把垃圾分类出来。”
他说,现在大家的做法是把再循环物包在一起等待回收,等到有关制度落实以后,人们就必须进行3个步骤,分成再循环物、厨馀及垃圾,让垃圾分类建立在生活习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