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州的百年小镇甘榜甲巴央,在南北大道开通前已是怡保∕吉隆坡主要的交通枢纽,地方上曾经兴旺一时,但政府在90年代将甲巴央大街的停车位扩建为双线道后,川流不息的交通量让大街无法再停车,24小时的交通噪音也让大街老店难以再居住,种种不当的因素加速百年小镇的老化与死亡。
如今,甘榜甲巴央大街上的老店空置了10多年,甲巴央大街约52间的店铺,有多达25间因年久失修,而被鉴定为危楼,结果遭到华都牙也县议会在8月下旬“先斩后奏”,意图率先动手将危楼拆除,但是遭到业主的示威反对才搁置计划。
拉曼大学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系主任陈双耀曾在2010年率领该系的学生,对甘榜甲巴央大街的老店进行研究与规划,除了透过实地调查建筑老化的研究,也让学生为甘榜甲巴央作都市规划的尝试,为老镇寻找活力。
施工管理系学生最后研究成果建议,在现行土地资源的许可下,因甘榜甲巴央左右两侧仍有许多空置土地,其实地方政府可另辟道路,绕过甘榜甲巴央大街,并让大街老店屋打造成古迹徒步区,以突出“百年老镇”古迹景点为主的旅游观光卖点。
因甘榜甲巴央近南北大道出口,也位于新邦波赖——金马崙大道的山脚,与务边文物馆与怀古楼毗邻,加上椰壳洞及邻近的天然旅游资源,所以无论在地点和旅游资源都能与地方配合。
目前,大马还未有整个市镇老街,打造成观光徒步区的计划落实过。陈双耀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说,可惜的是这个计划还没被接纳,甲巴央的部分老店支撑不了而倒塌。
他指,拥有135年历史的老店,在10多年来的空置与荒废后而迅速塌坏,这最主要是缺乏维护,其次有部分老店的木梁被偷。“同时,植物在屋身蔓延攀爬,加上业主缺乏维护建筑知识,为石灰质地的墙壁砌上水泥翻新,这种种因素都加速了老店的死亡。”
维护需政府业主共识
本身是建筑师的陈双辉指出,该些老店所使用的建筑方式及质地材料,是与现代建筑完全不同,因石灰与水泥两者密度不尽相同,造成水泥在凝固后会收缩,对老店的石灰墙造成破坏。
他指出,霹州内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也面临年久失修与维护不当的问题,年前倒塌的怡保旧街场古色古香的二奶巷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如今其重建的技术须远求于越南、柬埔寨与中国,因为只有当地仍保留这种建筑技术。”
他认为,老店不是没有重建或修复的可能,只是成本过钜,端看业主是否愿意付出。“因此,维护老建筑仍是‘预防胜于治疗’,同时也要政府与业主的共识,发展历史遗产的建筑政策,须在民间和政府作出辩论与反思。”
拥3殖民期建筑风格
据近打古迹遗产的百年建筑说明指南资料,马来半岛不同的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建造办法,如1790年代以降的华人店铺建筑风格比较简单扑素,其店面主要是以木板间隔。
进入1840年后的南洋建筑风格则开始受欧式与印度建筑风格影响,除了保持南洋中式建筑的气窗、天井、山形墙屋脊以外,传统中式对开窗已改成西式的长方型的百叶窗。
1900年以后的南洋建筑受欧式影响更深,更为华丽与鲜艳,除了使用几何形状图案磁砖作地板以外,石柱也开始使用石膏作更多浮雕与刻样。甘榜甲巴央的老店是混合了至少3种殖民时期的建筑风格,见证近打河谷兴衰的最好证明,因此应保留与维护。
黄老仙师庙1891年建立
甘榜甲巴央坐落在近打河最大的支流惹亚河旁,与其他近打河谷的城镇一样,也是因锡矿的开采而开埠。
据书籍《近打河谷》(Kinta Valley)记载,约130多年或更早以前,是由来自苏门答腊的曼特宁人,率先开辟了从务边抵达惹亚河的道路,因当时的锡米都是通过河道输运到外地。
据记载,来往怡保——务边的道路,则是在1882年由霹州参政司助理特派代表威廉麦士威的策划下所完成。
但不幸地,在1898年时有多达14间的甲巴央大街店铺,在火灾中付之一炬,损失的金额多达1万3000叻币,随后店铺再进行重建,才会有现今甲巴央大街出现3种时期建筑风格的特色。
有华人的地方必有庙宇,甲巴央邻近的石灰岩山洞在1895年时,就已经有黄仙洞与广发岩(音译)等庙宇,可惜在日据时期消失了,唯一然存在的,是已搬去务边新咖啡山新村的黄老仙师庙,从1891就建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