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钟表与珠宝展(BaselWorld)是全球相关行业的微缩世界,但,今年似乎不是丰收年,智能手表抢滩、欧洲债务危机,双重打击下,各大品牌都选择以退为进。
各大媒体说起2015年巴塞尔钟表展,总离不开这几个字“低迷”、“沉闷”和“保守”。科技巨头苹果(Apple)抢在钟表展举行前的3月头发布智能手表,若说对瑞士传统制表业毫无冲击,那简直是睁眼说瞎话。
再怎么说,整个钟表展,人人都在谈智能手表。已经开发相关产品的品牌,大家问:“是不是想争一口气?”;还没那个打算或反对腕表智能化的,大家就问:“难道不害怕抵不过时代的冲击?”反正,智能手表就是这一届钟表展的焦点。
我问友人:“你觉得会不会有一天人们已经不再需要传统腕表?”他说不会。他认为,腕表用以彰显身份地位和个人品味,好此道者大有人在。但是不是将来有一天,另有物件取而代之?实体和虚拟世界快速移动,传统制表界有没有未来,其实也没人说得准。
机械表占瑞士钟表业出口量的90%,也曾经历日本带来的石英危机,事实上,时到今日,也仍然不断在与石英表抗衡,在成长仍有待突破的前提下,是不是要将智能表加入商业策略内,是一道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关于瑞士钟表业的本质思考。话虽如此,也有不少品牌已急不及待地投入热潮,且态度乐观,比方说豪雅(Tag Heuer)全球首席执行员克劳德比弗(Jean Claude Biver)就说了这番话:“若是智能手表能让已经远离腕表的人重新把表戴上,说不定还能推动高端瑞士手表的销售。”
媒体‧全面简化
还记得多年前的媒体中心是一排又一排的桌型电脑供使用,今年的媒体中心饮食依然丰富,能歇脚的位子却少之又少。电脑仍是有,但和插座相比,数量是天差地远。时代变迁,手机、平板及笔电成了必备工具,展方只要提供高网速,就已经让人感激不尽。
另一方面,“Go Green”的趋势早在2013年就已经出现,品牌舍弃不必要的过度包装,只给媒体所需要的材料。但当时,媒体中心内仍是随处可见“带不走”的包装外壳。今年,品牌的“节俭”有点吓人一大跳,随身碟已经算是给得多了,大部分的品牌只给一张印上下载链线的纸;有的干脆收下名片,说是过后发电邮过来。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减轻行李重量,减少地球负担。
市场•保守中见买气
光从中国媒体拉大队涌入巴塞尔钟表展的情况来看,就大概猜到中国是全球奢侈品的最大买家。尽管中国奢侈品市场近两年因反腐加强和中国人热衷到海外消费而处于疲软状态,但根据当地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中国人在2014年仍是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
2015巴塞尔钟表展,中国品牌依旧大放异彩,一号馆除了飞亚达(Fiyta),多了个海鸥(Seagull),还有个平地一声雷的时间由你(Time2u)。人家中国媒体有媒体之夜是应该的;大马媒体在这偌大展馆里总是找不到归属感,也是理所当然。
中国市场依然强劲,但欧债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却实实在在地打击了欧洲市场,欧元更是在巴塞尔钟表展举行时受美国联准会升息预期心态影响,跌至多年来的新低,过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市场开放政策,今年各大品牌推出的作品基本上可用4个字形容——能省就省。
大事纪:
关于巴塞尔钟表展,有个美丽的说法,之所以总是在春季举行,缘起于传统制表源于高山上的农村,经过一个冬季仅能待在屋内,手工制作精密仪器和精工零件,每到春雪初融,大家就带著成品前往巴塞尔进行交易,把自己的心血结晶公诸于世。
1917年——钟表展首展,当时称作“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Schweizer Mustermesse Basel, MUBA)。
1973年——展览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易名为“欧洲钟表珠宝博览会”(Europaische Uhren-und Schmuckmesse, EUSM)。
1983年——展览迈向新的里程,出现了欧洲以外的参展商,如日本和美国。
1999年——新一号展馆落成。
2003年——展览正式采用“巴塞尔钟表与珠宝展”(Baselworld, The Watch and Jewellery Show)这个名称,由此奠定了世界奢侈品顶级盛会的领导地位。
2007年——钟表与珠宝展在这一年第一次迎接了超过10万名来自100个国家的专业买家、媒体和参展者,记录了光辉的一笔。
2013年——巴塞尔钟表展近年来最具话题性的一年,巴塞尔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设计的现代化巴塞尔展览中心启用。两人因联手设计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而声名大噪。新展馆的第一馆分为3层,长420公尺,一众品牌配合新展馆所设计的大型展位沿用至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