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表示其管辖内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包括所有学校、技职学院、大学预科班学院及师训学院,将于10月29日至11月3日,举办“巴勒斯坦团结周”。
在这个活动正式启动之前,来自雪兰莪州巴生地区的一所小学就爆出了学生在支持巴勒斯坦的活动中手持玩具枪进行示威的情况。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对此表示,政府鼓励这个活动,但不会强迫任何学校参加,也必须加以控制,以防它失控。
教育部表示,这项活动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关于人道主义价值观,如同情心和关注他人所经历的苦难,同时捍卫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立场。
这项决定也同时引发了多方的反弹。砂拉越的17个公民社会团体表示,他们不同意教育部的指示,要求所有政府教育机构密切观察团结周。
全球人权联合会主席沙西古玛则认为政府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敦促政府立刻中止该计划。
人权律师西蒂卡欣则发布了多则贴文和视频,质问团结政府,在学校举行声援巴勒斯坦活动,是否为了培养“圣战”份子。
马青总团长林添顺则质问教育部“巴勒斯坦团结周”意义何在,以及是否有明确指南,并认为主办方错误诠释将适得其反,影响学生心智发展。
是的,将带有政治色彩的项目引入教育系统,有可能将学习环境政治化。学校应该是学习的纯洁之地,旨在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开放对话。如果贸然引入外部政治意识形态,将冒著误导年幼学生,无法给他们提供复杂地缘政治形势全面视角的风险。
因此,教育部必须认真评估将复杂的国际冲突引入学校课程是否适宜。年轻孩子们的思维容易受到各种元素的影响,如果没有适当的背景和指导,他们可能无法充分理解以巴冲突的来龙去脉,导致潜在的误导和偏见。
由于缺乏指南和错误诠释,学生和教师使用玩具枪的动作引起强烈反弹,也间接说明了这个项目的分裂性质。在教育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促进和谐的同时,人们仿佛游走在一条非常细的钢丝。如果强制灌输孩子们支持特定的政治派系,会让他们无法看清整个事件的全貌,严重的话可能在会导致学校和社会滋生极端主义,后果堪忧。
虽然“巴勒斯坦团结周”的目的是为了灌输人道主义价值观,但我们不可忽视其负面影响和后果。教育应该保持一个中立的环境,培养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尊重多元化意见的原则。
民主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表示,该涉事小学在活动中使用玩具枪枝,含有暴力与极端主义元素,敦促教育部严厉对付主办单位,以免其他学校重蹈覆辙。
陆兆福也对此表示遗憾,要求教育部重新评估“巴勒斯坦团结周”计划,并使用更适宜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讯息。
综合网民所述,大部分人认为要求重新评估和表达遗憾无法解决问题,而教育部必须尽快行动,立刻喊停这个项目,否则“遗憾更多”。
我们希望教育部能够对此事慎重看待,尤其是副教育部长林慧英更应该肩负把民意传达给内阁部长的责任,别辜负人民的厚望。
教育部必须悬崖勒马,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难有百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