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一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表的最新《全球宗教概观》报告,在全球69亿人口中,有宗教信仰的比例占84%:约58亿人。总部设于华盛顿特区,也是美国第三大智库的该中心主要致力于全球民调项目,不时对那些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事件/问题抑或相关态度与潮流等提供研究资料。
其中提及,在生活艰辛的国家中,宗教信仰和行为准则非常普遍。并以在美国宗教信仰比例较高的地域,与“佛国”——不丹,这个在西藏边陲,以佛教为国家精神信仰的核心,虽然经济相对落后贫乏,但人民的“幸福指数”却很高的小国为实例,强调指出(调查发现)在生活艰辛的环境里,更加虔诚的人(们)会散发更多积极的健康情绪、行动力与思考力兼具、行事谨慎,守法;多半还具博爱(“包容性”与“慈悲感”)、乐观心,人文关怀的精神等。因而获得信仰是人生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因有信仰而改变/自信仰得到重生且更幸福;以及宗教在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责任重大的结论。
然从现实中的种种观察也不难发现,有些人根本就搞不清自己的信念,其实吾人有意识的想法就为自己提供了最佳线索。少数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错位,因而经受不住“拜金”、“享乐”、“利己”(主义)等的诱惑,这种念头只会能把人(们)引向庸俗的绝路。
个人的经历(也是扎扎实实的体验)以为,有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譬如一件件精美典雅的诗词创作、抑或偏艺术方面的“意境美学”也均是如此:其妙处就在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吾人信奉,不外乎是为了世界和平、或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抑或是为了自个的道德(教育)及善良风俗,或为了自己的安危祈求祥和如意等等的。信不信,各取心灵所需。阿古总觉得能够认识一个导人向善的宗教或信仰、并借此得到心灵的平安是一种福气。要不然,人们还要信仰干嘛?
尊重包容是和谐之路
另外一事,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这是一个正义的社会,也是人心所向。惟放眼当今世界,许多地方都是纷纷扰扰,尤以宗教与族群的冲突最为棘手。除了少数极端势力(份子)或执法不公的偏差不提,基本上大马各宗教、文化实体,族群之间的关系(对话、交流,相处的情况)还算和谐融洽的。乃至还能逐步形成共识,进而互助合作,为共同创造更加祥和、繁荣、安乐、福祉的社会为目的,各各作出真诚的贡献,丰富和把多元文化的理念落实。
说来也真巧,笔者心中拟撰写本文的当下,恰好纷扰将近一年的雪兰莪伊斯兰教局扣查圣经风波终于落幕。很欣慰得知雪兰莪伊斯兰教理事会MAIS在雪州苏丹(沙拉夫丁)及雪州大臣(阿兹敏阿里)的见证下,将该局于今年初旬扣查的一批马来文版《圣经》悉数交还给砂拉越联合教会协会(ACS)。亦成了(尤其是)中文报章的焦点要闻;英文《星报/The Star》的封面照片还拍的非常不错,显得相当感人。
说到这儿,我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同层次共存的和谐关系,就如同吾人的“健康”,需要建立在一种“跨越冲突”的基础上:即生命主体内在和外在的关系皆不可以偏执单方,而是经常地保持在和谐、协调与融洽的情境上。
同理,尊重人性尊严及与人权的基本要素,如宗教自由信仰自由权;还有又譬如少数族群的母语教育等,既然它们全都受国家宪法的保障、保护,所以当局及政客们在行事或发言时就务必要小心谨慎了。总之,只有自由、公正平等、民主和博爱的宪政(环境),才有可能建设/创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
我们(政府)冀望、希求这个国家社会安定,国民之间相处融洽、和谐…但某些人(集团)跟自己的“关系”太密切(到底有什么企图)!就个人数十年与马来邻居或印度友族相处的经历,基本上“我们”的关系及情谊是“良好”“亲切”的,主要是我们都能彼此相知相惜、真诚互动、相互学习、尊重包容,真实而诚挚。
所以,只有人人心中拥有“公义的世界”、政府倡导正义公正之道,都能真正落实自己(我们)与一切众生,不分族群肤色、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历史文化,一律平等、文明与文明平等看待,这样才能“博爱”。
契入了,人们的心才踏实,这个世界才能圆满。佛教/佛经中讲有一天这个世界将成为“乐土”。这需要全社会/全世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