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乃国之根本,一直来是众人极为关心之事。教育本为传授知识,继而传承先人的智慧、技术与经验,更重要的是它亦是自由的领域,以供人类探索批判、独立思考与进行研究,方可超越前人青出于蓝。然而,教育作为塑造国民思维的主要工具,也必然成为政治角力的场域。执政者藉以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试图驾驭群众的思维,因此模糊了教育的本质。
事实证明,马来西亚国民教育已病入膏肓,教育已然失去原有的效能,以致学生成绩每况愈下,无法与国际各国相互竞争。其实,教育制度的崩坏并非一朝之事,而是历届教长任意妄为,好大喜功致使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徒让莘莘学子成为无辜的实验品。
此刻我国迫切需要全方面的教改,以全面检视与解决国民教育制度中的种种弊端,《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遂应运而生。然而,13年的教育改革横跨一个世代,成功与否仍是个未知数。
如今,各国大学都为国际各项评比疲于奔命,百大排名似乎有种令人著迷的魔力。绩效化的现状,剥夺了知识沉淀与累积的机会,半生不熟的学术成果虽有其刊登的功用,然而往往缺少了专书独有的深刻见解与感人洞见。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KPI)有其评量行政的效率与论文发表数量的效用,但却不能有效地测量论文的素质与知识的深度。一味地崇尚指标导则将徒有表面的“卓越”成绩,却极不利于酝酿需长期深耕的创世之作。
综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并非新鲜事,也绝非易事。台湾重写历史引发“去中国化”与“去台湾化”之争议,香港国民教育掀起社会千层巨浪,美国芝加哥将教师评估与学生成绩挂钩而导致教师大罢工,而我国数理英化更是压垮教育素质的罪魁祸首。
教育软体革新
教育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不同,教改不仅仅是硬体建设,它更关乎思想、知识与心态的软体设置。缺少硬体建设只是少了辅助设施,若无软体革新则将是失了魂魄的教改,注定其失败的命运。
全民教育即是教育的民主化,只有透过全体人民的集体力量,集体审议才可有望解决国家教育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教育改革并不是由上至下单方面的行政指令,而须是各相关团体经多次平等与理性协商所达致的集体共识。
学校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周边社区紧紧相依,因此教改讨论不应只涉及教育专才,也该包括社会其他群体。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理应包涵三个群体,即:官方人员、专业人士与社区代表的参与。若不,无论教改报告撰写的多么华丽且具专业性,倘若缺乏家长与社区的支持只怕终将沦为一纸空谈,无法有效执行。
“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执政者与政府的公权力需设立相应机制,以便有效地制衡与监察。其中,教育监察是我国仍然尚缺的重要机制。再好的教改措施若无法确保如实落实亦是枉然,而怠惰与疏职正是我国的行政常态。官官相护的内部监督机制早已失去公信力,只有成立独立于政府体制的监察机制,方可恢复民众对于政府施政的信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素质的提升耗时良久,且需要长时间的耕耘努力,然而这些却可在朝夕之间摧毁殆尽。我们深信教育改革需要众人的关注与参与,为此,本期《当代评论》以教育改革为主题,期盼借此唤起社会对我国教育的关注,为国家的未来谋出路。
作者:《当代评论》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