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马,5岁还是7岁入学是见仁见智看法,主要还是提早入学的学习纲要。
以目前的资讯爆炸时代,尤其是学前教育的普遍,提前入学或提前升入市场作业,对个人或家庭及社会都带有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硬体(学校)、师资及稚童本身的适应程度。
其实,身为退休教育工作者,在杏坛混了几十年,往往对幼儿园及初小教育或学习课程抱有很大的分歧。个人认为,幼儿园及初小(一至三年级)主要是玩乐,更何况在5岁就升入正规教育的一年级。
在孩童才5至7岁时,如果导师以僵硬的教学,而不是以“唱游”、“讲故事”或“看图游戏”等方法让稚童学习基本语言、数字及基本的沟通法,让稚儿们以愉快及轻松的心情向学,效果不大。
孩童提前入学,考量父母在家如何培养儿女的“独立”,懂得照顾基本的如厕、冲凉及更换衣服等。
如果5岁入学,那学前教育应是4岁,校方的最大努力不在教导学生识字或知识,而是进一步让稚童学习独立及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一般上,幼儿园导师一开始即教导学生识字或数字。这么一来,当学童升入正规的一年级时,导师在重复幼儿园的功课时,孩子久而久之会感到乏味,对学习更会产生厌倦。
试问,5至7岁的稚龄学童,校方如何处理他们的“好奇”、“活跃”及“兴趣”?
校方在多多利用校内的多处“空间”或“特设场地”外,更应让稚龄学童在课室外活动,慢慢的让他们学习坐下来听讲及进行习写的活动,以兴趣及能力(手腕的利用)准备就绪为大前提,当这批“小天使”升入高小4年级或才8岁时,才介入听、讲、读,然后写的基本学习过程。
5岁至7岁孩童教育能否收到成效,就考验导师们心理准备及教学创意,让学生在诗歌、唱游、看图会话、听或讲故事及室外的体育活动中,而不是僵硬的课室中学习吧!
教育部及课程策划局应与幼儿园及小学导师交流,在获得各方的意见后,才拟出一套可行的“开放及活学”的初小教与学纲要。否则,幼儿园的导师难以展开教育工作,更减了稚龄儿童的“童年乐趣”,这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