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掌握多种语言并善于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已成为一项宝贵的技能,这也是区别人类与机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学习新语言不仅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著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和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汉语已成为最重要的工作语言之一,被联合国列为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拥有超过12亿的母语人口,是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世界语言》,2016)。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掌握多种语言可以为求职者带来竞争优势,尤其是在需要频繁与说汉语的客户、合作伙伴或同事互动的领域,掌握良好的汉语沟通能力有利于开启全球对话与机遇。
此外,作为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东方智慧与艺术形式的文化遗产,如东方哲学、汉字艺术、武术、中医等,无一不吸引著人们前去探索。直接且深刻地领略文化内涵,也是人们选择学习汉语的目的之一。
在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非华裔族群选择将子女送入华小就读,寄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多一种通行全球的语言技能。据董总主席陈大锦(2023)指出,全国华小的非华裔学生目前已超过20%,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此外,非华裔学习和掌握华语,不仅可以让他们在职场上拥有更广阔和多元的发展空间,还能够为个人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例如,拉丝达(Rasyidah Abu Johan)从7岁就开始学习华语,后来凭借著卓越的华语能力,成为了马来西亚第一位在国营电视台第二频道(RTM2)播报华语新闻的巫裔记者。还有通晓华语的印裔普丽缇,在多数华裔经营生意的范围内,开设了一家教授华语的补习中心。这些例子表明,正规的华语教育培养是前瞻性的,掌握好华语如同为自身存储多一种具有保值和增值潜质的资产。
尽管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自身具备中华文化背景的优势,但对于正规学习华语的态度却缺乏必要的重视。许多人普遍认为华文科目难考,难以取得高分,因此在面对中学时期的源流或报考科目的抉择时,往往倾向于优先考虑全A成绩的科目,最后放弃选择华语科目。
据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的数据(2023)显示,报考华语的华人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每年仅有4万多名学生报考SPM的华语科目,而STPM级别报考华语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下降,甚至低于报考泰米尔语科目的学生数量。这种现象衍生出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即没有SPM华文成绩的学生将无法符合申请师范华文小组的资格,造成华语师资短缺问题。正规华语教育体系陷入生源和师资的双重困境。假如倘若我们不愿意或不重视正规华语教育,相当于放弃发挥与神俱来的优势,措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更多机遇。语言流失是一个缓慢不自觉的过程,一旦形成常态循环,其影响深远且难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