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在甫结束的柔州选举总共出战15席。其中14席和行动党直接对垒。结果只获得4胜11负的成绩。固然取得零的突破值得庆贺,但调兵遣将不当导致落败,以及把稳胜的选区和友党调换,造成马华平白损失了4席本应取胜的议席。
如果一开始的布局就以争取党的最大胜利为考量,除了现有4席之外,理应再夺下利民达、东甲、柔佛再也,以及柏岭。倘若马华继续坚持在埔来士巴当和巴力亚尼上阵,这两席的胜利必定妥妥收入袋中。既便巫统坚持索回这两个马来选民过半的选区,马华也应以同样具胜算的选区来做为交换条件,而不是轻易接受士姑来和优景镇这两席华人区。如果马华当初再强硬一些,再坚持一下,马华应可至少多拿2席,让行动党颜面扫地。
东甲是马华此次州选败得最可惜的议席,倘若当初听取基层意见,委派当地区会资深领袖上阵,落败的将是行动党的黄俊历。另外,利民达、柔佛再也,以及柏岭,如果一开始就规避可能浮现的内部矛盾,把资源充份整合,行动党很可能会惨遭滑铁卢。
等到选举结束才来悔不当初,再多的感慨也于事无补。只是,事过境迁,水过无痕,谁该对应胜不胜这件事负责政治责任?如果党内没有实事求是的检讨机制,政治上的算计在来届全国大选依旧会故计重施。届时,更多的自家人扯后腿的剧情就会重复上演。如果2008年全国大选峇吉里国会议席选举结果没有让马华记取教训,来届大选将会出现更多应胜不胜的案例。
马华过去并非没有天兵出战的成功案例。例如1984年霹雳务边补选国大社会系讲师陈祖排空降披挂上阵。1990年全国大选总会长林良实钦点马大经济行政院长冯镇安攻打马六甲士兰道国会议。两位学者出身人民代议士不仅官运亨通,在党内的地位也扶摇直上,最后均登上党中央高职。但那时期的马华仍然底气十足,基层对中央的服从不在话下。
来届全国大选如果马华仍然出现天兵空降出战的情况,那可要格外谨慎。例如彭亨劳勿国会议席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胜负的关键可能就是自家人手上的那几百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