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刚落幕,这项吸引国内外学者群聚的活动,为国内华人研究领域较具规模,并且被不少国外学者认为是我国中文学界水平较高的研讨会。
每一届研讨会都会请世界级的学者前来做专题演讲。例如此次就请到明清及中国近代社会史学家,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Michael A. Szonyi)来做专题演讲。类似这样的较具规模的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在国内中文学界并不多见。
除此之外,华社研究中心也定期出版学术期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自1997年创刊以来,已经出版了二十四期。为国内少数能够不间断持续耕耘的学术单位。更难能可贵的,华研是个民办的机构,自1985年成立以来,营运的资金均来自社会大众的损赠。多年来已出版数十本研究成果,在中文学界的学术贡献不亚于国内任何一所以中文做为研究媒介的文史研究单位。
按照非正式统计,国内以中文书写论文的文史研究出身的博士不下三百人,加上在籍的硕博士研究生也高达数百人(仅仅拉曼大学就有一百多人,新纪元大学学院也有两百多人)。另外,马大、博大、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分校、韩江,以及南方等六所大专院校的中文系和马来西亚华人研究课程都有在招收研究生。但因资源分散,大家各自为政,已出现各立山头的现像。单位与单位之间鲜少进行横向交流,仅有少数学术人员偶尔会友情客串。
做研究本来就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和资源,才能确保研究成果的品质。这些学术单位的学术人员,除了要教学作研究之外,还得指导学生做研究,更需办学刊写稿邀稿和审稿,疲于奔命
以我国的学术人员和研究生数量,国内8所设有中文系的大专学院若能与华社研究中心进行资源整合,绝对可共同分担资源和投入人力,举办高水平的研讨会,例如轮流举办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8所大专和华研,每两年举办一次,可扩大场次和规模,毕竟18年才轮一次。
其二,各机构每年可举行论坛或小型研讨会, 8所大专和华研亦可进行协调,订定不同主题,分配给不同学校。另外大家可共同出版具份量的学刊,其中可按领域分类,有文学研究的专刊,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的专刊。 如果投稿踊跃,还可再整合一份具高水平的马来西亚研究的核心期刊。
华人研究要建立体系,更需要资源整合,是时候打破本位主义,才能兼顾大马华人研究的质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