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笔者曾于拙文中提及华校,尤其独中的通病,即当校园内出现异议,学生批评校方时,校方或校友就占据民族主义高地,以“不爱校”或“反华教”为由以全面碾压这些异议。校方以爱校惜誉为由处罚、孤立学生似乎有民族大义的正当性。
笔者以为华教内部的压迫起源于恐惧与悲情,华教运动的整体论述预设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位置,而被压迫者内部也存在被压迫者压迫次被压迫者的事实。
华教是华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强化民族认同的要素。华人虽向世人证明能独立办学,且统考文凭能得到世界多国承认,但是在国内,华教却是个边缘的教育体系。华教的未来何处去?也是华人何处去的问题?笔者拙见是先破除华人对国族建构的双重恐惧,并建立第三文明。
1,对种族霸权的恐惧:华教与华人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华人守护华教是要守想住民族文化的根,但是选择了华教就意味著华人将被排除在国家体制外,即便华中、国中的华裔毕业生也难以顺利进入国立大学深造,故第一重的恐惧源自基本权利的缺失和对同化的恐惧。
其实君主立宪制框架下的国族认同是多元的,各民族间的社会契约立基于必要的妥协,林连玉所提及的心理建设正是跨族群的互动,故破除第一重恐惧需要长期抗争的毅力与有条件妥协的艺术。
2,对本族内部异议的恐惧:每当独中内部出现异议,正方总会以反方言行“不爱校”为由进行碾压,但是该如何定义这类罪名?正方又无法解释。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华人已经被压迫得够惨了,内部还要有分裂?于是就“稳定压倒一切”,但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求索知识,岂能禁止辩论呢?
上述双重恐惧,说明公民可否相异而平等是大马国族建构的陈年难题。今天重读林连玉〈心理的建设〉和〈谈马来亚的精神〉两篇文章,颇有感触,遗憾的是心理的建设尚未做好,激进民族主义者绑架了马来社会的舆论,权利缺失的华人更是国族认同紊乱。
林连玉认为,建构马来(西)亚的精神,还需有英人的民主精神。当优势族群压迫弱势族群,进而造成弱势族群的内部压迫时,要解决这类问题,英人的民主精神是一大要素。国家民主转型期间,各民族内部也要进行文化民主化,才能建构新大马精神,这其中也包括教育民主化。
林连玉所构想的第三文明,是国人可在多元文明荟萃的社会里彼此借鉴,并融入英人的民主精神,最终建成第三文明,由此可见,第三文明与新马来西亚的构想穿越时空相呼应,故林连玉的观点从未过时,所以华教内部民主化、普世化是华教新路向的另一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