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中国的,在法理上的确如此。
本周一,香港区选尘埃落定,香港传统反对派泛民阵营似狂风扫落叶般斩获389席,成为大赢家,亲北京的建制阵营则被压缩至59席。此次选举结果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趋暴力、失控的局势,如日本学者松田康博所言,抗争需要弹性,也需在必要时把战场从街头转移到选举。
本届区议会选举有两大意义:一、投票是最温和的抗议,是否决林郑班子的最佳方式;二、高投票率(71.2%)可解读为对“一国两制”的认可,有其一定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选后可预见的是,北京政府对“一国两制”的诠释权将被挑战,面对高投票率和非建制阵营狂胜的结果,北京也难有全面碾压的正当性,但是透过制度改革以巩固奄奄一息的建制阵营(如增加特首选委会成员人数)或在将来建立新建制阵营却是有可能的。
华人世界普遍担心香港会有政党轮替,并产生出一个与中央相抗的政府,进而颠覆“一国两制”以达到港独的目标。尽管泛民成为大赢家,并不意味著香港可能出现政党轮替,因为区议员只有建议权,并无立法权和检察权,故本届选举不过是此次抗争的阶段性胜利。此外,泛民的胜利不等于港独的胜利,许多激进港独人士更是对非建制阵营的胜利嗤之以鼻,认为泛民收割了勇武派的抗争果实,踩著勇武派的尸体上位。
泛民也是被部分港人鄙视的政治集团。主因是泛民政客多是大爱包容的“左胶”,被认为屡屡扯勇武派的后腿;二是他们被质疑挪用了抗争的诉求打选战。然而,从泛民——非建制阵营积极参选的情况来看,泛民不敢挑战“一国两制”的底线,并在此框架下进行有限的宪制斗争。
非建制阵营的派别
其实并非每个独派人物都倾向实际意义的港独。真正港独的代表人物是香港民主党(被取缔)的陈浩天,至于提出“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的梁天琦和《香港民族论》的编者梁继平都属于本土自决派,即香港的前途由港人决定,而“港独”教父陈云则属于城邦派,主张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建立自己的城邦论述。
本土自决派和城邦派多倾向于高度自治,不过前者主张统独与否,应由港人决定,这正是笼统的港独阵营中的分歧。而此次反送中运动中常见的勇武派内部也有本土自决派和独派的两种面向,本土派阵营大多倾向勇武抗争,非建制阵营则倾向“和理非”的抗争。
此次选举是纵容暴力的开端么?笔者悲观地认为,零星的暴力或许还会持续,但是选举的结果可以减缓日趋暴力的局势。香港社会的伤痕恐难以愈合,反对阵营也可能因此次选举而出现分歧,激进勇武派也不赞成选举后的非建制阵营成为“大台”,使得半年来流水式抗争的“革命果实”付诸流水。
最后,终结这场浩劫的关键仍是纠错机制和问责机制的重建,没有实质意义的真双普选,就无法赋予政府执政的合法基础。香港虽是华人社会,但其政治光谱之复杂非一篇拙文可以详述,一场反修例运动引起的浩劫,其成因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