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没有捷径,需要一步一脚印,按照教育规律踏踏实实的去实践。
我的一群留台朋友今年开始接任柔佛永平中学主要董事职务,他们大部分是永中校友,对于母校颇有恨铁不成钢的心志,希望将永中打造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学。这样的愿景是好的,然而,办学不能单靠一股热诚和理想,还需要许多条件,包括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
我们了解到永中本是一所500多人的中型独中,过去一直都在思索如何发展,也提出过10年教育发展蓝图等,希望能逐步发展成为800至1000人的学校,提升学术及国英语水平等。这些愿望暂时还没有达成,这其中包涵了许多主客观的因素,需要学校领导们逐一梳理。
身兼校友的新任董事长马文清,过去一直都有出钱出力贡献母校。他的饮水思源、反馈母校的心志,值得许多校友学习。新任教务委员会主任陈芳龙学长是企业管理顾问,这次由他负责构思献策,除了发布“求贤令”外,也负责文宣、面试等要务,可见规划学校新愿景的重任,他承担了不少责任。
永中学生人数下降
永平中学是一所中型独中,学生人数长期维持在500人左右,学生人数像潮汐,“有时起有时落”,不过起伏不会太大。近几年开始明显看到下降的趋势,很显然的人口外移、少子化、学校学术水平及校誉欠佳等因素开始发酵,永中不能成为永平家长和学生的首选,这是董事会及学校行政团队心中的痛。
痛定思痛,就要反思、总结,得出改善之道。永中的董事会及校友会不乏企业家或地方贤达,他们对经营公司或生意肯定很有一套,不过对于办学及管理学校的认识,可能有所不足,决策过程也许就会忽略了教育规律,造成决策过程迅速,不过效果未必能如预期。
需要整村人的力量
企业单位做决策可以很明快,拟定盈利指标,总动员全力以赴就对了。不过,办教育则有所不同,我们需要看重参与的老师们,需要借重他们的力量,整个决策过程尽量避免由上而下,而是应该由下而上,透过多番征询讨论之后,总结出一个可行方案,才是长远之计。
办学没有捷径,it takes a village,需要整村人的力量。永中作为地方上的一所独中,首先要以地方上的学子为重,发展本身的教育特色。小型独中没有不好,小而美的独中,才是令人向往的。
现任永中董事会可能急于求变,快速提出“迁校、国际化、广招师生”等美好措施,倘若基础不扎实,很可能仅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
个人觉得当务之急是先调研出:1地区上的华小毕业生来源;2强化师资培育及薪资福利之道;3学校整体财务的永续规划(不能单靠大企业家);4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等,这些都需要集思广益、八方征询,才能做出总结和提供新方向。
对于踌躇滿志、充满热诚的永中董事们,我当然不是要泼冷水,我诚挚的希望大家心热脑冷,寻思出一个按教育规律办学之道,如此永中幸甚、华教幸甚。祝福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