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一个人“心不在焉”的时候, 说的是他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的。(礼记·大学)因为当心思不正的时候,整个人就像心已不附身,虽看了却像没看到;虽听了却也像没听到一般;虽嚼在嘴中,却不知其味一样。所以说一个人若要修身,则先必须正心。道德经也有这么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意即如果是视而不见,我们就称它为“夷”,听而不闻,则称之为“希”,而触摸了某一件东西却完全感觉不到,我们称它是“微”。夷、希、微这三个名词,我们都是用来形容身上的感官无法清楚的掌握住“道”这回事,它们都是幽而不显混为一体的。所以《道德经》八十一章中,要分三十七章的“道”经,以及四十四章的“德”经,而有“道为体、德为用”,两者不能等同的说法。
自小我们求知识、学做人,师长都会教我们要积极探究、精益求精,不可囫囵吞枣,浅尝即止。为人处世最怕的就是探讨某件事时总是一知半解,凡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像喝茶一样,尝到了茶香,却不知其韵,也不去了解回甘到底是怎回事。喝进去的,就仅是“有茶味的水”而已,浪费了用上好茶叶所泡制的好茶。难得良师在侧,却不知好好向他学习,如入宝山而空手而归,甚为可惜。
小时候,具书法造诣的父亲,曾教导我如何写毛笔字,结婚后当中医师岳父大人,则有意对我传授他毕生所钻研的堪舆学理论,而当时年轻气旺的我,有兴趣的仅是那些动态的活动,以及普遍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知识,对这种传统中华文化,虽有两位大人从旁加持,自己仍提不起劲儿去深入了解。如今上了年纪,阅历增多了才知道这学问之精博珍贵,想好好学习却已是哲人其萎矣,平白错过了向身边难得之贤人学习的良好机会,甚是可惜。
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教诲常感厌烦,总觉得他们啰嗦,给予自己的金玉良言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其实,至理名言不一定要来自年长有经验者。孔老夫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一定会有值得我学习与效法之处。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或所犯错误,我们则可以此借镜,反省一下自己。如有同样犯错,则加以改之以避免重蹈覆辙。
从政者是否也需要好好听取人民的声音呢?答案是要的应该的。最怕的就是一旦当了官,掌声与身边佞人好话都听多了,飘然之际对苦口良药已是“食而不知其味”,充其量仅“意思意思”浅尝即止一下,对广大群众有个交待敷衍了事即可,这就是官僚作风的开始。网络上有一道字谜是这么问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打一字?其答案是一个“祈”字。
是的,在新的己亥猪年降临之际,人民很祈盼官爷们能正视民意,避免触及上面所提到的夷、希、微这“官场三毒”,摒弃以“浅尝即止”的敷衍态度看待人民的谏言,好好反省并努力把本位工作做好,这才真正是一个人民所期待的“希望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