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前线这些年,深刻体验到不是每一位孩子每一科都要拿一百分,当今世上也没有每个孩子每科都一百分的学校。对于平头式的目标成为扼杀学生学习意愿的主要武器,深觉无奈。无法顺应这个目标者就是一个失败者的想法在我们社会根深蒂固,不跟著这个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进行,万一孩子成为牺牲者,谁该负责?双眼空洞无神,对于学习毫无感受,只能够在学校课程中苟延残喘的孩子成为学校最可怜的一群。
如何把内容教少,是这些年教书一直反复思考的问题。课本内容有多少,老师就要教多少,是大家长期以来一个近乎真理的想法。在过去的教育思维,这是正确无误,但在21世纪教育改革浪潮下,这就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不该被僵化资料局限
过去的教育思维很大部分是对知识掌握量的训练,教得越多,学得就越多,未来能够用的知识就越多,能够得到的机会就越大。这种直线式的思维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处于资讯科技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关键时候,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并不一定能满足未来需求,这种授课模式反而成为孩子的包袱。
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发掘他们的思辨才能,成为近年来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教学不该被课本僵化的资料局限,老师讲授的内容根据学习对像设定最低标准,让基础较差或是比较没兴趣的学生,建立某程度的自信,并鼓励学习成效较高的学生专研更深的知识点,从中建立每个孩子个别独立的评量标准。
校本评估沦文书工作
这种思维正是教育部行之有年的校本评估的基本精神,很无奈的是我们社会仍然无法适应这种调整,从执行者(教育部/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及各校师长)到接受者(学生与家长)都未能跟随相关变革,导致校本评估沦为老师庞大文书工作的梦魇,家长仍然无办法摆脱成绩的泥沼,最终造成学生作业簿、书包重量、课后补习等问题日益恶化,都是与此有密切关系。
五年内孩子能够快乐学习,教育工作者教学没有压力是教育部长所定下的目标,但教育不是一个部长就能说了算的事情,是整个社会文化环环相扣的大系统,只要社会大众与师长们的思维无法摆脱,快乐学习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百年树人,无法急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