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与三人对媒体作业,有一番如下对话。
甲君:现在的媒体作业和从前的方式很不同。现在的媒体生涯已经全然改变,记者呈现新闻的方式趋向软性报导,内容一再以读者口味而定向,导致新闻报导需要坚持的基本概念移位,一些不重要的讯息遭无限放大,使新闻内容和事实出现偏差,不但伤害新闻公信力,也打击读者对传媒的观感和信心。
乙君:这种情况在网媒出现后更甚,新闻价值被轻视,情绪化、煽情化和故事化,成为传达新闻的基本原则,造成新闻内容和事实根据差误,时时引发争议,意识形态被放大,问事态度被愚昧化。
丙君:是的,特别是一些揣测性报导,新闻内容像说故事一样,莫问真假,亦幻亦真,构成读者追踪事件真相时的障碍物,令到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真相被假象取代,事实被舆论掩盖,社会进步,人文素质却因科技而退步。
对于如何划分现在、或者以前的新闻呈现方式和报导规格?
甲认为,从前的编采方向较为保守,报馆主编在社会责任的原则和标准下,会著重具备新闻的质量多于数量,报导手法虽略显生硬,而且不好读者口味;但是,所刊登的新闻,皆经得起严格的检视,文中内容和事实根据互相呼应,新闻公信力被严格肯定。
内容趋向软性
“现在的媒体则较为倾向杂志化的编采作业方式,新闻内容趋向软性,造成新闻报导质量有别于过往,重量不重质的新闻,出现可读性上的模糊点,虽符合市场口味,惟偏于煽情,新闻原则、价值观、客观因素,在软性呈献下,让阅读后的公众不能取得明确的资讯,从而衍生不必要的争议,新闻公信力受到挑战。”
那么传统媒体该如何做,才能符合报导原则、标准和定位?而新闻公信力,又当如何在能兼容下,才能在新闻价值和读者喜好上取得平衡?令到社会减低揣测性造成的意识形态争议呢?
甲君就指,其实,如今的传统媒体生态有点矛盾,纸媒作为古老的传播媒介,既要肩负社会责任,又要应对新媒体的冲击,致使纸媒求变中编采方式有很大的改变。既然媒体是以公信力为生存条件,就应该返璞归真,以事实作为报导基础,减少揣测的内容,强化新闻源头追溯性,以最真实,经得起检视的内容来争取读者,让新闻的公信力成为媒体真正的生命体及存在价值。
听完三人的一番见解,难怪美国总统大选后,传媒在美国人民的信任度大幅滑落。这不禁令人沉思,既然传媒的生存价值和公信力息息相关,严守公信力的防线就是媒体仅应有的基本情操,稍有不慎,将会沦落为早年“台湾民意调查报告”的最不令人信任的职业,第二名,就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