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属于黄泉,另一度空间”这是余光中《中元夜》里的诗句,让人读了,在这个亡魂处处的季节,心中不免想起了逝去的亲人。
中元节结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神文化,加上民间信仰发展,形成了今日的鬼节民俗。道教称之中元节,因为有天官(上元),地官(中元)及水官(下元)的三官崇拜。上元也就是元宵节,而中元节则是七月半的鬼节。据说掌管地府的地官在中元节这天打开地狱之门让鬼魂到人间接受布施,让祖先回到阳间看看。
佛教的盂兰盆节,则有“目连救母”的典故,在这天集合众人的力量解救在地狱受苦的众生,超度亡魂,将功德回向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与道教的中元节含义是异曲同工。而儒家则认为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必须感念先人的贡献而祭祀祖先。因此,中元节除了祭拜无主孤魂,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祭祖。
日前,网友张贴某盂兰胜会理事会的布条,把中元节翻译成马来文“Sembayang Hantu”,引来争议。有者建议改成“Perayaan YuLan”或者“Perayaan Zhong Yuan”。我个人认为“Sembayang Hantu”没有不妥,也可以翻译成“Bulan Hantu”,友族一般对中元节的认知就是“鬼节”,拜孤魂野鬼的月份,翻译成“Sembayang Hantu”或者“Bulan Hantu”简懂易明。
在农历七月期间,民间信仰的家庭都会在路边,或者屋外焚香祭拜,烧些元宝蜡烛,施舍给无主孤魂,并在七月十四之前,在家里煮上丰富一餐,祭祀祖先,同时焚烧“包袱”,里面有纸衣,纸鞋,冥钱等等,这是儒家“祭如在”的体现。
社区也举办“庆赞中元”,或称“拜普渡”及“盂兰胜会”。早期的中元节祭祀,比较有能力的社区,多会请来戏班唱戏,这不是做给人看,主要是慰藉游魂。80年代开始,因为省钱省力,拜普渡就有了张挂大萤幕播放鬼片的文化。拜普渡不只是对鬼魂的敬畏,也凝聚了居民分工合作,联络感情。
偏离节日正规
近年来,受到台湾文化的影响,拜普渡增加了不少娱乐性十足的节目,例如性感辣妹的劲歌热舞,激光灯,摇滚音乐等等,仿佛踏入夜总会,有些辣妹还跑到台下,与台下观众互动起来,让人看了热血澎湃,这是有争议的。拜普渡是祭祀亡魂,何其严肃,理应有敬畏之心,乱七八糟的激情表演成何体统?许多住宅区都有拜普渡,震耳欲聋的摇滚音乐,五音不全歌声,扰乱附近居民作息,偏离了节日的正轨,我们必须回到中元节的精神本质。
我们不能批判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是迷信的,七月半不只是祭祀鬼魂那么肤浅,其也涵盖并体现了道教的赦免文化,佛教的慈悲法喜,民间看待亡魂的思想,以及儒家所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神秘节日,隐含著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或许我们应该跳出“鬼”的框框,除了让亡魂觉得人间温情,也要把伦理思想的“博爱”延神到社会,共勉互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