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公共交通的问题从来不是什么新议题。虽然各地交通规划每几年就提出新的计划与目标,使用量也似乎有所上升,但民众对公共交通服务,除了满腹的牢骚之外,依然保持著一种能避则避的心态。
回到城市规划上,大马跟美国的城市规划很类似,即将多个住宅区分隔,并利用主干交通进行串联,藉以分散人口压力。但这样的城市规划,必须以车辆作为连接工具,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被认为是车轮上的国家原因之一。
在我国,如此的规划也符合80年代国家汽车政策,政府顺利推广人民购买国产汽车。但一直到90年代以后,车的数量的暴增并将城市的马路塞满后,政府才惊觉问题的严重,并后知后觉的建了吉隆坡第一条城市轨道运输系统─轻快铁。而这样后知后觉的建设问题,看起来会一直延续到塞车问题开始恶化的槟城与柔州依斯干达经济特区。
无时间规划
除了慢半拍的城市规划以外,马来西亚公共交通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没有对公共交通的有真正的认识。近年来政府除了引进多个公共巴士公司以负责城市运输以外,地方政府也安排了多个免费巴士路线以方便民众,但这是否就解决了问题?只能说这只是公共交通建设的第一步,如果增加班次即可解决问题,那人人都可成为交通规划专家。
在本地乘坐巴士,民众唯一能做的就是“慢慢等”,而等巴士的人也被戏称如同抽奖一般,不知道是下一分钟还大半天。从台湾到新加坡,巴士车站张贴了巴士路线与时间表,但在马来西亚,巴士车站只有垃圾与贴满广告的布告栏。这要如何让民众有信心,并且持续使用巴士服务?
应有明确建设之道
举一例以说明,笔者有次欲在新山东西部之间移动,但在谷歌地图查询公共交通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其建议如下:进入新加坡搭乘公共巴士,而无马来西亚巴士之任何建议。虽此特例是因两地都有新加坡巴士之川行而出现,但依然突显了两地之间公共交通的差距。
从公开的时间表、准时的巴士、报站广播与电子指示牌、网络查询巴士资讯与到站的时间,都应该是未来努力的明确方向,也是公共交通发达国家的经验之谈。只有能够准确掌握的公共交通,才是持续使用的动力,但是在本地公共交通出现碎片化的问题,不管对于民众的使用体验还是巴士的发展都是无太大帮助。地方政府在提供免费巴士以后,以上提到的建议都必须陆续地跟上,这才是公共交通建设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