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电影《OlaBola》上映后,在本地掀起一股热潮,从市井小民到银行业钜子都在讨论,但许多人其实是“抚今追昔”,藉一部“怀旧电影”回忆80年代的美好回忆,潜台辞当然是批评现在的大马人不如当年那么团结……。
笔者上周的短文也在网上引起回响,其实,电影本来就是一种商品,投资动辄百万千万,没有精密的商业计算和市场考量,肯定一败涂地。除了一些无知的文艺青年和网民,任何在电影圈混过的人都可以告诉个中的辛酸。
网民当中,理性讨论《OlaBola》优劣者很少,反而盲目支持者多。有者为了捍卫自己的美好观影经验,不断搬出“电影不等于历史”、“电影不是纪录片”、“看了欢喜就好”等贻笑大方的言论,这里就不多说了。
任何对电影史、电影理论有基本认识的人,都不会认为电影的意识是真空的,反之,它的政治意识形态都不断透过光影画面传达,从1935年《意志的胜利》(TriumphdesWillens)到周星驰导演的贺岁片《美人鱼》都在传达特定的讯息和意识,不管制作者自觉或不自觉。
以“大马足球辉煌史”为题材的《OlaBola》当然也应作如是观。
《马新社》日前访问了当年为大马拿下1980年莫斯科奥运参赛资格球场上的两名功臣哈山沙尼(HassanSani)和黄财富(JamesWong),黄氏直言“电影不该更改国足致胜一幕的历史事实。因为这会引发年轻一代的混淆。”
电影是虚构的,但也明白“虚中有实”。
艺术创作允许我们对一宗历史事件改编、颠覆、翻新、再造,以说出我们心中的想像和感知,从马共的故事到大马足球辉煌史,都可如法泡制,推陈出新。但是,如果千机算尽,却功亏一篑,也只有接受批评。
市场和艺术从来都不完美。千机算尽,名利双收的事不是没有,但有时只得其中一项,也不算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