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农历一年之始,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大节日,俗称新年;为了避免与1月1日的阳历新年混淆,又称春节。名称不一,意义犹在。
春节的传统意义,围绕在“开端”的积极面。一年伊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充满积极向上、喜气洋洋、激励加油的丰硕内涵。华人以家庭与亲情为重,春节就是亲人和家庭的节日。离家在外的游子,不论身在何方、职业如何、财富多寡,都想早点回家,过个好年。
春节也是感恩的契机,感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恩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恩所有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人。春节的时候,对所有人说一声:“过年了,谢谢您;新的一年,祝福您!”是很有必要的。
感恩文化使每个人成为感恩者,也是被感恩者;理解他人,也是被他人理解者。因此,春节是增进相互信任、纾解矛盾、取得共识的节日;春节就如鲁迅先生所说:“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去了感恩之心,春节的传统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变成吃喝玩乐、嘻嘻哈哈、俗不可耐的节日。
行善不只在春节前
华团侧重亲情,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我精神,乡团尤甚。春节前夕施赠无依无靠的贫老乡亲,到老人院送礼物红包,已经成为乡团不可免的常年活动;华文媒体也乐于刊载这方面的活动,文字之外,还有大幅照片。春节前后,地方版尽是华团领导“善举”的报道,也是常态。
华团这些活动,出发点都是善良的,都有发扬华人传统,突出春节传统价值的深邃内涵;出钱出力的华团领导和热心理事、善长仁翁的善举,都有正面意义。不过,集中在春节前夕,一窝蜂式到老人院施赠是否适当,颇有商榷的必要。
无依无靠的老人虽老,一年365天,每一天都要过得愉快,不是一年只有短短几天。春节意义虽大,春节前后施赠红包礼物虽有必要,却不能忘了他们和大家一样,都渴望每一天有人照顾、有人关心,睁开眼睛,都希望见到爱心。
尽管每一天都在盼望,却只能盼到“年关将届”才到来的关怀,用“望穿秋水”来形容,实不为过。行善举的团体、理事和个人,施赠礼物红包时,见到老人们灿烂的笑容,体会到他们感激的情怀,无不乐开了怀,认为自己行了善举,功德无量。真相是否如愿?
红包里放的是钱,“没钱万万不能”社会,钱是大多数人的至爱,老人院的老人也不例外。可是,一下子收到这么多个红包,见到这么多钱,如何安置和处理,成了问题。有人自己保存,有人交给同室伙伴、有人交给老人院工作人员……最终到了谁的手里,受惠老人能享用几成,成了问题。
施赠的礼物,不外是食品、饮料和日用品。老人们占有的地方,只有区区一个床位以及床边的小柜,如何存放?唯一的选择,是交给管理员处理;也有“精明”的老人,交由管理员变卖……周折之下,老人们真正“受惠”多少?
五千年传统,华族每年都有几个特别有意义、凸显亲情的节日。端午、中秋、改称老人节的九九重阳、冬至等等,都是家人团聚、乐享天伦的节日,如果能够选择在这些日子到老人院施赠,让老人们一年到头都能够分享人间温情,不是比集中在春节前后,一窝蜂式的施赠,更有意义,更能发挥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