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一件破损陶瓷,需要多少时间?那裂缝延伸如枝桠,攀在雪白的陶瓷上,显得碍眼。它代表断裂,坏,残缺。与雪白相对,本不应存在世间。它是一个缺憾,被遗漏在体制外的污点。
是否修补,涉及修补必要性的问题。在多数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现世,城市里的资产阶级习惯了坏了即丢的生活方式,没有二思之必要。于是这城市贩售一件又一件用过即弃的物品,“当季热点”是个哗众的幌子,每一季的花姿鼓励你当下反射性般无需思考的消费动作。耐久,不是个适合城市步伐的词汇。苹果用户时不时收到更新软体的通知,更多的精致、精彩、高效积极地呼唤你:别回头。“新”是一种召唤,告别旧有的粘滞,连挥手都显得做作。在当下,谁还会在意这费事修补的动作?
近日适逢新加坡艺术书籍展,去了趟亚历山大路的基尔曼军营旧址。艺术工作室三五闲立,独立艺术家贩售自己的作品。买了杂志,顺道一取出版社自发印刷之报章,学到Kintsugi一词。Kintsugi,金?道。用混了金箔粉的漆沿著陶瓷器断裂部分修补。既是陶瓷器必将有碎裂的可能,和风美学对待碎裂的方式,不是毁了重建,而是温柔地修补。这修补的瞬间凝练了不可言喻的安稳与淡泊明性。
金色爬在裂缝上,成了它的外衣。从角落伸展,裂缝枝头冒出新芽,俨然果结新枝,给陶瓷器本身带来异样的美。而修补陶瓷器并非纯然为艺术而作,也是实际生活所需。平常卖漆料文具的商店皆能找到简易修补工具包,金泥、金粉、陶土等一应俱全,自家既可操作。修补,是古老又真诚的智慧,缝合了被错过的时间,填充了因厌烦而生的退怯。
我翻著日本陶瓷器图鉴,眼神放空。视域所及,一色洁白纯美。线条朴雅可亲,彷若回到自然的空灵境地。艺术婀娜从历史走来,走进现代人的眼眶里,与新的现实完美融会,互相慰籍。
所以,当你向我说及破裂,你说那无情的撕扯把你的意志绞碎。你不明白,也不愿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显得如此庸俗可欺。我想,Kintsugi的艺术或许正在用古老的语言告诉我们历久不衰的智慧。裂痕生成极为容易,修补却一贯艰难。修补的动作本身所需的不仅是工具,还该有直视伤痕的勇气,及与时间作战的耐心。当一切可修,万物可补,裂缝的伤口将化为温润的土壤,孕育出一朵朵光洁美丽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