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教育大蓝图(英文为Educational Blueprint,国语则为大马教育发展蓝图PPPM)修定版,已于9月6日公布;惟对华社言,尘埃则尚未落定。主要争议点依然是,单一教育源流化的最终目的。说起来,这个单元源流化的思路,还可推溯及1951年的巴恩报告书,是个已存续了62年的争议!
虽然,教长说,并无消灭华泰小的意图,而是华教人士疑心太重;只是,实事求是地看,中央政府执著于要把国民学校打造成首选学校,且处心积虑要增加华泰小的国语授课时间,其意图已昭然若揭。实则,从制定蓝图的成员构成中,(只有一名比马来人还马来中心的华人,及一名华裔穆斯林),便可推知会出现什么样的产品。华小生占了小学生中的约20%(300万中的约60万,泰小则为约10万),按理也应有合理的蓝图制定成员代表比例,方可能合理反映出华社的心声,可就是完全没有代表!进而言之,政府希望非马来人多学好马来语,可政府部门又不愿录取合理比例的华人,这也或多或少,限制了非马来人的前途与出路。
在这种情形下,非马来人若不把母语学好,出路恐怕更窄。即要非马来人学好国语,又不为其开放门户,这岂不是强人所难?从教育资源的分配看,据知,在第9大马计划,华裔生占了总学生人数的约22%,可却仅获得约3.6%的拨款比例,这也证明了,政府虽口头上说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可实际行为却是歧视性的。
就教育拨款而言,虽说大马对教育的拨款颇大方,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8%,比国际标准还高,可教育成果却令人失望。虽然,国内的考试,常报导有多少学生考得多少个A,可拿到国际上一比,却是落在最后的1/3部份!显见,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比例。这也突显出,要么是不少资源被干捞掉,要么就是用得不在其所,钱没花在刀口上。
尤有进者,大马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太过偏向高等教育,而相对不重视基础教育。如在2011年,中小学共有约536万学生,(小学生约303万,中学生约232万),拨款额为约357亿令吉,公立大专生只有约63万,可却拨款给高教部约126亿。
从教育产出的角度看,多年来便出现公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致于政府得大量录用这些失业生,以免剧化社会政治不满;其结果,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一个吊诡的现象是,一边是学非所用,缺乏可雇用力的毕业生,另一边是,民间企业长期感叹缺乏可用人才,这种失配(Mismatch)已存在多年,可就是不见有所改善。这个针对基础教育的大蓝图,恐怕也会出现口号多,实效少的毛病。比方说,普通中学生与职技生的对比便过度不对称,如在2011年,普通高中(中二+中三)有375,158名学生,可技术学校(Sekolah Teknikal)则仅有12,024名(中二+高中三)。第10大马计划与这个大蓝图,也提及要加强技职教育,成果恐怕也不见得乐观。
大马教育的一些根本缺点,在于常太过政治化,以致于常牺牲基本人权(如母语教育)与教育素质;且因过于中央集权,更难以反映与满足不同州属、地方与族群的需要。没有相应的地方分权与教育民主化,很难期待有实质的成效,而一意孤行的单一源流化,只会损及大马的活力、创意与竞争力。它只会致成一个低层次思维(Low-Level Thinking)的动物农庄(Animal F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