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还记得何时吃过黑心产品,吃了过度添加防腐剂,或掺了工业级添加物的加工食品,终日惶恐不安,担心哪一天被验出罹癌。
近几年在食品加工业界“闹得”风风雨雨,就有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被发现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许多婴儿食用后发生肾结石,甚至导致死亡。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更被部份专家指出涉及的塑化剂的毒性是三聚氰胺的20倍,起因为上游原料供应商在常见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云剂”中,使用廉价的工业用塑化剂来节省成本。
不只中国大陆、台湾,连带外销到世界各国而食用到有毒食品的人都深受影响,我也不例外。虽然可以换货、退货、退钱,但是已经吃下去的毒,损坏了的健康要怎么去估量?这两起事件让我开始检视日常饮食,更想知道我们到底吃了什么,吃得安全吗?
依据台湾食品卫生管理法第3条对食品添加物之定义,是指食品之制造、加工、调配、包装、运送、贮藏等过程中用以著色、调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质、促进发酵、增加稠度、增加营养、防止氧化或其它用途而添加或接触于食品之物质。简单的说,是在食品加工时为了某些目的额外加入的“添加物”。以香肠与腊肉中所用的亚硝酸盐为例,亚硝酸盐是保存肉类最好的防腐剂,既能对抗具有致死性的肉毒杆菌,也能提供香肠与腊肉亮丽的红色色泽与腊肉风味。
基本上,现在的食品加工业已经很少使用劣质或有害的添加物,尤其是防腐剂,已经逐渐被更好的封装技术给取代。不过市面上仍看得见一些老字号产品依然沿用以前的“配方”。例如苯甲酸钠防腐剂可以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具有致癌性的苯。另外人体吸收过量亚硝酸盐,会影响红血球的运作,令到血液不能运送氧气,口唇、指尖会变成蓝色,即俗称的“蓝血病”,严重会令脑部缺氧,甚至死亡。较常见的防腐剂还有己二烯酸盐、钙丙酸盐、EDTA、BHA、BHT、柠檬酸及抗菌素等。
有些产品没有标明何种防腐剂,只标上食用防腐剂,英文则写Preservatives几ppm以下。但是合格剂量并不表示无毒,而是没达到致死量而已。有些人说吃了很多加工食品都没事,是因为吃下去的有毒种类繁多,单一种还没累积到致死量,而有些人长期吃特定加工食品,导致体内累积了该种有害添加剂,一旦超过身体能负荷的剂量就会产生危害。不过像毒奶粉与塑化剂的事件,则是在食品内发现不应该存在的添加物,不关乎几ppm或ppt的测量标准,而是这些有毒添加物应该undetectable才行。
发达工业带给人们许多的便利,也造成现代食品加工业的盛行,同时我们也迎来了有毒环境;制造添加物也是石油化学工业的一环,我们不只间接制造环境污染,我们还吃毒,并且喂食下一代这些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