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反稀土与反不干净选举所掀起的黄潮绿浪,使人民普遍认识到社会运动的动员潜能,政党也不失时机地借机造势。的确,社会运动若能与具有强大动员力的政党结合,如伊斯兰党的动员力量,确是能发挥不小的震撼力,令人刮目相看。
何谓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简单地说,是种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组织与发动群众,来抗议,或反对某一政策或活动的群众性斗争。这种形式与方式多样的斗争,是当代政治学与社会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学术界,也有把社会运动划分为新旧两大类。旧社会运动指反殖民、反帝、争取独立的运动,或工人运动;而新社会运动则指在1960年代后,在欧美发达国家,所兴起的反战运动、和平运动、女权或两性平权运动、民权与人权运动、生态运动、全球伦理运动、反全球化运动等。
大而化之地说,二次战后,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一般的繁荣,也建立了程度不一的福利体制;这个资产阶级化进程,或多或少地削弱了传统的工会力量,如在1970年代,英国的入工会率高达50%以上,可进入80年代后,便落至约30%,美国更甚。然而,高度的发展与一般性繁荣,也使人转向注意更高层次的课题,如增长的极限、生态环保、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主张把人当人的人权运动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便崛起了所谓的新社会运动。近年来,由于发达国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债台高筑,遂也产生了反自由贸易与反全球化运动等。只是,这类运动较难在中低收入国壮大起来──至少在目前。尽管如此,某些社会运动,也逐渐在中高收入国有了市场,也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为“增长阶段的政治”(Politics and stages of growth)。这种把增长阶段与某类运动联系起来的视角,确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如在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国,生态环保运动是不易搞起来的──除非把它与原住民的实际权益联系起来。
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社会运动通常会历经不安期、激动期、形式化期及制度化期,而其可持续性,就取决于能否有效制度化。一般来说,单一议题(Single issue)社会运动,如反稀土或选举改革,
多具有以下的性质,如缺乏鲜明的阶级色彩,也就是说,它大多是跨阶级的,具有较复杂的社会基础;通常,其也是较松散和缺乏稳定性,这是因为,它并非一种反体制,或反社会经济制度(如资本或社会主义体制)的运动,当其单一目标实现后,它就可能解散,或转向另一目标;伸言之,它并非具有一套整全的意识形态的运动,其成员也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或思想体系。
就生态环保运动言,若它仅仅是反污染,反某类有害活动的运动,而缺乏一套生态理念,那么,当抗争的特定政策措施取消后,它也会随风而逝。
就大马来说,若华社是新社会运动的先行者,如早在1950年代,便有了华教运动,1985年还组织了民权委员会,甚至提出了跨族群的华团宣言,在1999年所提出的华团大选诉求,更是内容丰富广及各方面的跨族群的普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