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3日讯)受中美关系恶化的影响,不少美国华裔学者近年饱受歧视、甚至被控经济间谍相关罪名。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周六报导,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时代后期中美关系开始降温,特朗普时期两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持续冲突,双边关系急转直下。
2018年美国司法部启动“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目标是透过阻止向中国转移资讯和技术以打击经济间谍活动,而华裔科技人员首当其冲。
现任美国总统拜登任内,中美双边关系依然紧张,但2022年美国司法部承认“中国行动计划”带来种族偏见而终止了该项目。
学者成地缘政治替罪羊
不过,报导说,在双边关系持续紧张情况下,不少人担忧“中国行动计划”有可能重启。
美国众议院今年9月就投票通过一项旨在恢复“中国行动计划”的法案。这项法案虽不太可能在目前由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取得进展,但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有可能改变情况。
报导引述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学教授黄亚生说,“这次的大选对华裔科学家来说至关重要”。
他解释,过去“中国行动计划”是行政措施,现在是推动立法,若是通过将意味著严格的监管措施,例如加强监督与中国机构的合作。
受访科学家表示,美国政府有必要担心国家安全,打击间谍活动,只不过打击的手法出现问题,令学者成为地缘政治紧张下的替罪羔羊。
勾起文革的记忆
报导以华裔物理学家郗小星为例说,67岁的郗小星出生于中国北京,在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到德国从事研究。1989年移居美国,后来加入美国国籍,成为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物理系教授。
如同许多华裔科学家,郗小星怀抱著美国梦到了当地,却没料到如今美国的科学研究环境已经不是原先想像的那般。
2015年5月某个清晨,10多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人员(部分持枪)在郗小星的妻女面前将他戴上手铐带走,以涉嫌经济间谍活动逮捕了这位在超导技术领域的知名学者,指控他犯下4项电信诈欺罪,涉及帮助中国发展超导领域的竞争力。
郗小星的事例发生在“中国行动计划”提出前,是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交恶下较早受到牵连的华裔学者之一。
美国司法部几个月后虽撤销了指控,但此事却对郗小星和他的家人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告诉BBC,“我觉得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再与中国有任何瓜葛”。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长大的他说,被捕时脑海浮现文革中人们被诬陷、迫害和骨肉分离的情景。他称,“我是一个科学家,我对司法系统完全没有经验,我真的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再次见到家人,文化大革命一次又一次在我脑海中浮现。”
调查方式带有主观性
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从2019年开始,“中国行动计划”专注重点转向学术界,多起案件以“研究诚信”问题为由对科学家提出指控,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申请能源部、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等联邦基金时,未有全面揭露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关系及收入来源。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对77个案件和150多名被告(近90%是中国移民)做了调查,其中有23起(30%)涉及“研究诚信”议题,涉及健康医学、人工智能(AI)等领域。不过,有些工作与国家安全或窃取商业机密没有明显关联。
黄亚生教授说,“中国行动计划”实施前后的本质差异在于,之前调查行动限制在技术层面,实施后扩大到资讯披露层面。这意味著可以无限扩大对中国科学家的调查,这本身带有主观性。”
11年2万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
根据麻省理工技术评论,“中国行动计划”启动3年后,只有不到1/3的被告被定罪。在148名被指控的人中,只有40人认罪或被判有罪,而定罪比最初提出的指控要轻。相较之下,根据皮尤研究中心,联邦刑事案件中约90%都以认罪告终。
史丹佛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今年7月发表了一项调查,发现在2010年至2021年期间,总共有将近2万名华裔科学家离开了美国。在这10多年中,每年离开科学家的数目稳定成长,从900名增加到2621名,几乎增加了两倍。
这项调查还显示,在美国司法部于2018年实施“中国行动计划”以后,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比之前增幅加大,达到了75%,其中2/3的科学家去了中国。离开的科学家涉及不同领域,其中遭遇最严重出走的是生命科学领域,光在2021年一年,就有超过1000名该领域的科学家离开美国。
亚裔学者论坛(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执行主任草川说,美国司法部宣布终止“中国行动计划”显示听到了亚裔美国人社区的担忧。
草川说,“郗小星博士这样的案例提醒人们,这种审查并不是从‘中国行动计划’开始的。然而,‘中国行动计划’使这种审查恶化,使亚裔容易受到种族偏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