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日讯)近日有中国网民戏言,香港快将沦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则在部落格发文反驳有关言论,直言香港金融市场具备国际性、综合性及增长性的特点,变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雅虎财经报导,近日有立法会议员提到,有中国网上平台形容香港与兵马俑相若,将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透过翻查大量网络资讯,发现中国网络的确出现有观点以“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称呼香港,而且观点持续数月,讨论至今依然存在。
微博、小红书、微信平台上,都出现了不同的“遗址”说法,解释不同原因。
8月、9月开始,微博便有“遗址”的说法,例如大V的“天涯飞刀”说,现在的香港股市,被人戏称“金融中心遗址”,“不过短短几年,沧海变桑田,让人唏嘘不已”,而被称为“遗址”的主因,是创业板接近归零;11月中,微博用户“江湖人称宋教授”称:“港股成交只剩下日均800亿港币,100亿美元出头,53%的股票接近零交易,加起来不及美股的龙头股单个股票的交易量,曾经的世界前三股市落到了这般田地﹗建成世界3大金融中心花了100多年,香港成为金融中心遗址,只花了不到5年!”
就近日“台股超车港股”后,“遗址”说法又再度出现。有网民认为“国际金融中心靠的是实力竞争,遗址才需要靠维护”。
小红书也零星出现了一种旅游方式,称要到香港参观“国际金融中心遗址”打卡。有网民说“国庆香港游,来参观亚洲金融中心遗址”、有人拍照留念说“香港市,曾经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有人专程到中环交易广场,拍下“无流动性的前世界金融中心遗址”,从而引起了一番讨论。回应多指“遗址”说法与事实不符,认为香港金融业工资还是大幅高于新加坡,香港“堕落多100倍都是在贵州之上”,有人则戏称“交易所已经全面走电子化了,所以这个交易广场确实是个遗址”。
地产大佬担心一语成谶
香港《星岛日报》报导,香港最大规模房地产代理公司之一的中原集团的主席施永青,也在专栏撰文表示,对此“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并指这并非只是一句出于恶意的诅咒,现实发展的确存在这样趋向的可能性,“如果掉以轻心、不全力设法挽回,可能会一语成谶”。
他又认为,香港只有750万人口,整体力量实在有限,无力单靠自身力量去打造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必须争取到欧美资金重返香港,香港的金融事业才有兴旺起来的可能。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后,金融业复常速度很慢,股市交投没法维持在每日1000亿港元(约598亿令吉)以上水平,恒生指数表现跑输全球主要市场,中国概念投资基金纷纷偃旗息鼓,很多国际性投行也对在港业务意兴阑珊,从一些高层言论亦可看到,将来只会集中为中国富裕阶层作资产管理,带他们的资金去海外投资,而不再热衷为中国企业提供融资。
他又解释,中美交恶之后,美国深知香港对中国的重要性,所以一定咬住不放;亦有基金朋友向其表示,由于被美国政府列入“限投清单”的公司不断增加,投资者只好及早撤资,连“股神”巴菲特亦不得不提前出售手上的比亚迪(BYD)股份。
对于香港快将沦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许正宇表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成就倚靠的是“一国两制”的独特地位,政府、监管机构和业界的长期耕耘,以及国际投融资者的口碑,政府有信心、底气和能力,持续建设一个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国际金融中心。
文章搬出了一系列数据,务求“让数据说话”,并在结尾时指,香港金融市场中长期面对的机遇肯定大于挑战,政府会联同各监管机构,不断推动落实新的政策措施及项目,坚持国际化特色,继续融通中外资本,为市场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