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23日讯)美媒报导,中国过去陷入经济困境时,政府常把增加基础建设支出当成解方。如今中国房市风雨飘摇,在负债沉重的情况下,老法子恐怕行不通,需要大幅降息才能刺激经济。
时间拉回2016年2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股汇市不稳之际出手,金融体系大举放款,房贷头期款比例调降带动建屋热潮,地方政府获大笔资金后投入道路与铁路建设。几个月后,中国经济出现起色,金融市场随之回稳。
纽约时报报导,如今,中国再次面临经济充满变数的时期,决策官员以昔日危机解方因应,却未产生太多相同结果。报导写道,中国以举债投资重获经济劲道比过去困难许多。
中国金融主管机关18日召开电视会议,敦促主要金融机构“主动担当作为,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纽时北京分社社长柏凯斯(Keith Bradsher)这篇报导提到,中国官方近期多次向业界做出类似指示,无奈借贷需求委靡,折损放款条件松绑的效果。新屋建设与销售停滞,逾50家地产开发商资金见底、债务违约或停止还款。业者留下大批烂尾楼,这些未完成建案大多是中产家庭贷款购置的住宅。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因营收锐减而无意借款扩张,经济则面临通货紧缩。地方政府普遍债台高筑,连付公务员薪水都有困难。大举投资基建多年后,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期间又花大钱普筛、隔离,使中国不太愿意以财政手段刺激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直言,透过信贷扩张与杠杆刺激经济的传统方式已到尽头。
许多中国经济学家示意,中国不只需要降低购屋头期款要求,还要大幅降息,21日调降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0.1个百分点不够。
大幅降息能显著拉低购屋、购车贷款成本,也能刺激长久以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出口。
报导写道,降息风险在于,中国企业与家庭眼见其他国家银行存款利率更高,将尝试把大笔资金汇出中国,导致人民币兑美元重贬。但这也会让中国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
中国如试图以出口走出经济困境,势必会激起欧美与其他开发中国家政府反感。但在降息压力加深的当下,这可能是中国愿意冒的险。
德勤中国(Deloitte China)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说,降息是必要之举。这攸关稳定地产业,且让财务困窘的企业与地方政府松口气。
西方经济学家长期主张,中国经济困境解方是拉低储蓄与投资率,鼓励更多消费支出。中国于2003年至2004年因大举放款而陷入金融困局后,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5年便采取前述立场。
但中国自此未显著强化社会安全网,以致家庭储蓄诱因依旧存在。政府向长者发放的年金微薄,教育费用愈来愈高,医疗保险主要是地方政府责任。北京在疫情严峻时坚持清零政策,严格防疫代价高昂,许多地方政府医保濒临破产。
话虽如此,中国这波经济困境核心仍在占经济产值1/4、占家庭储蓄3/5以上的地产业。
2016年周小川引爆中国贷款热潮时,就连偏远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也拚命建屋。信贷宽松下房价一飞冲天,全中国人民都觉得更富有,竞相购车之馀也更乐于花钱。
中国许多家庭为累积财富而购屋,买来后打算出租。但愈来愈多公寓完工后,房屋出租价值降低,投资客的租金收入不够还房贷。中国许多城市的公寓年租金在购屋价1.5%以下,房贷利率却高达5%至6%。
此外,中国公寓交屋时通常不附水槽、洗衣机等设施,连衣橱、地板也付之阙如。由于房租极低,过去10年许多投资客根本没完成公寓装修,新屋空空如也,屋主只期待以更高价格脱手。据估计,中国各城市闲置公寓数量达6500万至8000万户。
新屋需求锐减下,没有太多人预期中国能像2016年那样迅速让房市复苏。自2016年以来,中国年度新生儿与结婚数量近乎腰斩,民众购买新屋的需求大受影响。过去2年,中国百大城市成屋价格下跌14%,新屋则因降价幅度有限而买气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