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8日讯)路透社早前引述消息称,中国官员在一场非公开会议中,向香港发展商表明,游戏规则已经改变,北京不会再容忍垄断行为,要求香港的地产商帮助解决当地的房屋问题。香港媒体再跟进报导时引述消息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个内部会议明言,地产商左右香港情况的做法已经一去不复返。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报导,北京据报向发展商施压的消息引起当地讨论,多家地产公司的股份下滑。分析认为北京一连串的举动,似乎有意逐渐削弱地产商的影响力。
多家地产巨头先后尝试为说法降温,其中新鸿基地产回应香港媒体查询时指出,公司没有收到相关消息,也从不赞成垄断市场的行为。
而中原地产其中一名创办人施永青也形容,北京政府向地产商施压的说法“言过于实”,他不相信中央会“指示”地产商做任何事情,将他们“逼到墙角”。
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认为,北京对香港发展商的讯号,与当局近月在中国以各种原因整顿多个行业,提出“共同富裕”的政策有关。
观察指要地产商“识相”
他接受BBC中文访问时形容,官方向民营企业等争取资源是一个“已经出现的势头”。刘锐绍认为官方在香港会用“解决房屋问题”为切入点,至于其他要求就视乎双方互动和具体接触的内容。
他认为,香港发展商可以议价的能力有限,“发展商以前的对手是香港政府,但现在对手是共产党,他们可以不服气吗?”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锺剑华也认为,香港发展商过去有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北京政府的优待,但现在已经改变。
他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认为,这个消息落实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发展商主动配合,否则可能会有后果。 “北京与地产商洽谈,要他们识相、要回馈社会,我想第一步都是等这些地产商自动自觉,政府要发展的时候就不要动辄就提出司法复核。”
他认为如果发展商仍然不配合,那么北京当局可能示意香港政府利用严厉法律手段收回土地,到时候收地赔偿的数目就不是地产商说了算。
香港舆论过去一直有“地产霸权”一说,意思就是指地产商背后的集团同时涉足不同的行业,公共运输、零售、饮食都有它们的踪影。
约束“地产霸权”影响力
香港首富李嘉诚创立的长和系企业除了建房子,还拥有在香港提供电力的香港电灯、连锁超级市场百佳、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流动电话公司和记电讯等。香港总劳动人口约380万,而根据《福布斯》最新资料显示,长和系集团总共有约30万名员工。
另一家发展商新鸿基的情况也差不多,它由李兆基、郭得胜和冯景禧创立,旗下公司拥有香港巴士公司九龙巴士、连锁零售店一田百货、流动电话公司数码通等。
这些地产商过去在体制的影响力都十分大,2016年负责选出特首的选举委员会1200人中,有41人属香港5大发展商之一。选委会不少商界相关的代表,过去投票取态会倾向跟随发展商富豪。
不过,港府近期修改选举制度,选委会席数和立法会议席分别增至1500人和90人,但发展商的席位没有随之增加,间接冲淡其影响力。加上一些富豪陆续把这些参政的机会给予下一代,外界预期发展商动员商界的能力慢慢减退。
发展商在香港的政治体制上普遍被视为建制派一员,但过去与北京的关系并不完全密切。中国官媒2015年曾经发表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批评李嘉诚旗下公司从中国大撤出资金是“失守道义”的行为。
香港2014年“占领中环”运动,大多主要发展商起初都没有发声,官方新华社批评香港的富商对运动闷声不响,更点名批评李嘉诚、李兆基和吴光正等,发展商才陆续表态,强调香港需要稳定才可发展经济繁荣。
2019年香港示威浪潮也有类似的情况,自6月示威开始,发展商和商界也没有主动高调发声,直至中国官媒8月发文批评香港富豪“集体沉默”,各家主要发展商发出联合声明,谴责日渐升级的暴力,并坚定支持特首林郑月娥和特区政府,以及警队严正执法,止暴制乱。
李嘉诚在多份报章头版的广告引起外界关注,字眼上有禁止暴力、“爱中国”、“爱香港”等字眼,但舆论解读这些字句暗藏“因果由国,容港治己,义愤民诚”,似乎是暗地里批评事件起因来自国家,建议应该容许香港继续治理自己。
视住房问题为乱局原因
2019年“反送中”示威时,香港示威者除了争取普选、撤回《逃犯条例》、追究警暴等诉求外,一些示威者留下的信息,却是与香港房屋问题有关。
其中一个涂鸦质问:月租1万2000港元换来120平方呎(的居住空间,相等于约11平方公尺),你认为这没问题吗?
北京当局似乎也留意到这点,官方媒体新华社曾经明言香港年青一辈完全没法负担房子是示威浪潮的社会深层根源。 《人民日报》则表示,发展商“是时候释放最大善意,而不应只打自己算盘、囤地居奇、赚尽最后一个铜板”。
中国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7月出席公开活动时,指香港要告别“㓥房和笼屋”,希望香港的住屋问题可以改善。
林郑月娥曾宣布将启动一个称为“土地共享”的计划,让发展商在它们拥有的土地兴建更高密度的住宅,同时需要让出部份作为公众房屋用途。
一些发展商已经作出反应,新世界发展先宣布捐出399万呎农地发展社会房屋,另一个发展商恒基也宣布将藉出一些土地让政府发展过渡性房屋,安置一些轮候公共房屋的市民。不过,外界留意到它目前仍然拥有超过4500万平方呎的未发展土地,而捐出土地的面积只有43万平方呎。
然而,是否解决住房问题,香港青年就会没有政治诉求?一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民主派政治人物对BBC中文表示,香港人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来自自由被削弱,而非生活经济困境,而香港的土地房屋问题,政府也需负上一定责任,如果北京把责任放在地产商,那只是找错代罪羔羊。
香港有声音认为,可发展土地不足的成因,是政府近年不断卖地,但发展商买下土地后不作发展,待政府宣布地皮附近有发展计划时,令地皮升值的时候,开发商才建房子,并高价出售给消费者。香港社会称这个做法为“囤地”。
香港媒体的资料显示,恒基、新鸿基、新世界和长江实业4家主要开发商现时“囤地”约1亿200万平方呎,差不多占香港总土地面积1%。
9月21日,林郑月娥回应路透社有关北京官员要求港地产商协助解决房屋问题的报导时表示,香港地产开发商近年比较愿意配合特区政府的土地政策,强调政府可运用公权力在有需要时收回私人土地发展公营房。
香港法例中的《收回土地条例》,让政府可以收回一些土地作公共用途,并作一定补偿。
政府规划署的数字显示,香港约65%的土地都划作绿化带或郊野公园范围,这些土地受法律保护,不能随便发展。
前特首梁振英提出发展郊野公园的边缘范围,作房屋用途,但当时不少声音以不符保育原则为由,最终搁置。
填海是香港过去其中一个主要增加土地供应的办法。林郑月娥在2018年提出“明日大屿”计划,在香港岛和大屿山中间的水域建造多个人工岛,总面积约1700公顷,但计划当时估计需要5000亿港元(2688亿5200万令吉)引起争议,计划至今仍然在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