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9日讯)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联合明确,“996”(指“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这一表态力挺打工人维护自身权益,媒体也纷纷跟进发声,但众多网民却慨叹: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如今很难抗拒“996”。
中新社周日报导,最高法和人社部周四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第一宗典型案例中,某快递公司的试用员工张某就因拒绝加班,而被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张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最高法官网明确写道:“本案中,某快递公司规章制度中‘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内容,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故仲裁委员会依法裁决某快递公司支付张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该话题一度在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上引发4亿阅读、4万4000条讨论,网民“皮肤科冷医生”指出,“官方一锤定音,不但违法,而且前面还有‘严重’两个字。我估计很多公司的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及考勤制度都得改变,否则等著吃官司,一告一个准。”
网民“如梦幻泡影”还建议:“能不能像对待补习班一样地对待‘996’,期待执法者破门而去,打击抓捕加班群众,在家里加班的也不行,就像老师不准在家给亲戚补课!”
互联网媒体亦纷纷跟进发声,“抓码青年”称,“这是否意味著以后终于不用当社畜了?但码君内心在欣喜之馀闪过一丝忧虑,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普通劳动者‘钱多事少离家近’的企盼和资本‘用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的初衷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也祗会涌现更多的‘886’、‘776’作为代替。”
随即,各行各业的网民也都开始倒苦水,“道理我都懂,我就想问真的能实行下来吗?我现在还没下班呢……”“希望能落实,本审计狗受够了睁眼就干活、闭眼就睡觉的生活了”“建筑行业比‘996’更可怕”“中小学很多班主任老师,早上六七点到校,下午六七点才离开学校,请问违不违法?”
博主“司法小秤砣”指出,要是真想处罚,绝不是靠员工申请仲裁。大家都知道劳动仲裁耗时耗力,还有人可能因此被很多企业拉入黑名单,毕竟很多企业会抵制所谓“刺头儿”。由于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身份差距,员工维权总是难上加难。明确行为违法是第一层面,具体还要看如何落地。
现实生活压力所致
另一方面,打工人难以抗拒“996”也是现实生活压力所致,“根源就是房子、车子等日益增加的消费等等,一个月工资2万(元人民币,约1万3000令吉),依旧买不起房子,祗要给我高报酬,我007都可以!”一名网民道出了心声。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互联网加班调查显示:超50%打工人认为加班是因为“没得选”。有媒体记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员工如果不加班就完不成任务、挣不到钱。
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光明网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996”工作制在各行业的大行其道,本质上体现的是初次分配有失公平。有人自愿“996”,有人不得不“996”,“这种扭曲的劳动力供需关系,让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发育还远不够成熟。当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平衡机制无法正常运转时,面对资本力量的劳动者是没有任何议价能力的,时常登上热搜的快递小哥在工作中崩溃、员工自愿加班直到猝死的新闻,就是此类个人无力感的集中展示。”
该文章提到,当然,弥补资本收益率和劳动报酬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依靠现有法律是无法解决的,如何在初次分配中真正落实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还需要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摸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则指出,“996”是一个巨大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企业与其拿出那么多钱来捐款,还不如不要搞“996”,让员工周末可以休息,给外卖骑手们都缴上社保。企业也不要再用算法和系统去算计那些骑手,他们跑得越来越快,骑手累,整个社会都累,这对于整个社会氛围的恶化,不是仅仅靠捐赠就能换来。改变“996”,让整个社会都是正能量的循环,而不是把每个人都搞得紧张,这对企业自身也有积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