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日讯)中国民众向来诟病的“逐利执法”,近日再度引发热议。据报导,北方某山区穷县一年创收的交通罚款,竟然达总收入1/3,上周六被批评这是“靠路吃路”的山大王捷径。
综合媒体报导,中国广设被称为“电子警察”的交通违规摄相机,一些地方把它变成借机生财的“摇钱树”,迭遭诟病。
近日有民众爆料,广东省佛山广台高速公路一处分岔道标示不清,却设置摄相机取缔,启用才超过一年,就有62万车主违规,按每次违规处罚200元人民币(约127令吉)计算,罚款收入近1亿2500万元人民币(约7900万令吉),引发舆论哗然,被讥为“印钞机”。佛山交警挨批后才展开“优化改进”。
网民袁先生说,他今年2月底曾在该处违规切实线,但称是被迫违规,主因是该段道路标志标线设计不合理,即使像他有多年驾驶经验,亦完全没有反应和预判时间,其说法获大批网民认同。佛山公安交警部门对此强调,该路段道路标志标线、提示牌设置齐全规范;但对于记者追问引起的争议,则称正草拟相关通报,暂不方便回答。
中国网民质疑,不少“电子警察”抓拍点有“逐利执法”之嫌,甚至出现了“本来只需要装100台就够了,结果装了1000台”的现象。
官媒新华社旗下的半月谈网当天指出,近日调研发现,北方某山区县一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一亿多元人民币(约6300万多令吉),令人吃惊的是,当地交通违规罚款一年竟创收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约1899万多令吉)。交通罚款竟然撑起了地方可用财力的1/3,岂不是咄咄怪事。
据报导,这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山区县是煤炭运输必经之地,许多运煤车辆进出,都要经过这个县。当地有干部坦言,县里工业不发达、企业较少,“领导要钱就找交警等执法部门”。
当地许多司机反映,该县一段几十公里的省道上,就有近10个电子违规抓拍设备。有司机说,除了设置的横杆测速设备多之外,该县在道路下坡、拐弯等地方的路边树旁还安装立杆式测速抓拍设备,这些“电子警察”相对比较隐蔽。
一名被罚数次的司机对这个县内省道上某个立秆测速设备颇有微词:“对来车拍车头,对去车拍车尾,道路规定时速60公里,突然限速30公里,不是特别熟悉的当地人,很难避过,一旦超速被拍,经常会被扣12分、罚1000元(约633令吉)。”
当地也有老百姓反映,民众对这个立杆式测速设备颇有怨言,这个设备已数度遭人为破坏。
报导指,要彻底解决此问题,只靠公安部门的努力并不足够,必须消除一些地方政府“靠山吃山、靠路吃路”的利益驱动;这些现象表面上是某些部门执法不当,但实际上是少数领导干部错误的政绩观作祟,应通过带领当地实干,大力发展经济获得地方财力。并对事项进行排查及整改,规范合理设置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
半月谈网另一篇相关文章则指,要终结“逐利执法”关键是斩断其背后包括部门、企业、个人在内的各种利益链条。
澎湃新闻报导,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上周二在四川成都召开,针对个别交通路段“天量”罚单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会议要求进一步规范交警执法处罚,“严禁过度执法、逐利执法、粗暴执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