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古人可能很难想象到,蚕丝除了能做织成绫罗绸缎,如今还能当硬碟。
中美科学家合作研发出全球首款、基于蚕丝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储器——蚕丝硬碟,除了能存讯息,还可植入人体,更可预设时间可控销毁。
有关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讯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课题组,联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相关课题组合作进行。相关成果于8月11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陶虎表示,蚕丝硬碟能同时存储数码讯息和生命讯息,且可植入包括人体的生物体内,长期甚至永久保存。
此外,蚕丝硬碟又能根据设定,制成寿命可控的时间胶囊,可控地降解并消失;同时有望在外太空等极端条件下保存资料。
陶虎表示,对于蚕丝硬碟来说,电影中用微波炉破坏硬碟的情节可能会被改写,因为这款硬碟无惧强磁场和强辐射,放在微波炉中高火加热30分钟,硬碟中资料仍安然无恙。目前蚕丝硬碟的存储容量已可达64GB每平方英吋,相当于0.5TB。
据介绍,将资料储存写入蚕丝硬碟,方法是透过近场红外纳米光刻技术,并用同一套系统读取。透过改变写入光的能量,调节蚕丝蛋白上加工图的形貌,比如凸起或凹下,从而实现覆写,存取原理与雷射光碟存储技术相似。
陶虎表示,蚕丝蛋白存储器作为一种高容量、高可靠性的新型存储技术,不仅可以像普通半导体硬碟那样存储数码讯息,还可为活性生物讯息储存提供一个功能巨大的平台,用于采集存储生物讯息,同时存储人体DNA和血液样本。
未来,通过对蚕丝蛋白存储器存储容量和读写速率的不断改进,该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高容量和可靠的资料储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