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15日讯)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前夕,外电流传据称是中国承诺增购美国商品的金额,但规模之大令大宗商品交易商和分析人士绞尽脑汁也弄不清,中国将如何消化,质疑这远远高于中国承受能力,不切实际。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报导,中方在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议中,承诺未来两年购买2000亿美元(8155亿2000万令吉),涵盖工业、能源、农业和服务4大领域的美国货。
消息人士透露,中国承诺增购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供应,并在未来两年,在2017年240亿美元采购规模的基础上,增购约32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协议还规定,将美国制成品的购买规模增加800亿美元。
假如消息属实,专家质疑中国能否在不威胁与其他供应商关系、不损害本国制造业,并不显著修订入口标准下,吸纳这么多美国货。
对于这些目标,法国投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埃雷罗称,中国要不大幅增加入口,使经常帐盈馀从现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5%降低,或者降少从美国竞争对手入口,而第2种可能实现机会比前者高得多。
即使中国愿意出钱去买这样多美国货,实际操作起来亦有难度。
能源产品方面,美国主要对中国输出的预料除了液态天然气,还有原油,但美国原油并不适合中国炼油厂使用。
专家表示,中国炼油厂普遍提炼含硫量较高的原油,而美国出产的则主要是轻质原油,两种原油所能提炼出来的成品油并不相同,所以需要提炼设备也不同。
至于农产品方面,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大豆,当中不少用作动物饲料。然而,中国近期受非洲猪瘟困扰,大豆需求大减。
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互征关税下,中国亦加大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ING大中华区经济师彭蔼娆认为,相比美国,其他国家农产品价格更具竞争优势,即使报复性关税撤销后也如此;而假如协议指定中国如此大规模增购,亦会扭曲国际农作物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