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1日讯) 各类网络骗案在新加坡居高不下,新国警察心理学服务署针对假公安骗局展开调查,发现多数受害者并非老人家,而是年轻白领或专业人士。
第四届刑事及行动心理学亚洲会议周三在滨海宾乐雅酒店举行开幕礼,新加坡警察部队心理学家主管卡罗琳·米斯(Carolyn Misir)受访时分享了上述研究成果。
卡罗琳指出,调查发现假公安骗案的受害者来自不同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但以较为精通网络科技的年轻人居多。骗子往往通过一些受害者也熟悉的科技手段,如使用密码生成器、回答密码提示问题等,诱使他们“献出”银行账户资料。
研究也发现,那些不熟悉官方机构如何运作、倾向于感情用事的人也更容易受骗。卡罗琳解释说,受害者抱有一定程度的乐观偏误,自以为不幸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殊不知在不经意间落入骗局。
新国警方持续通过多管齐下打击骗案,但去年网络骗案的数量依然增长至5796起,新国人遭骗取的数额也高达1亿5800万元(4亿7400万令吉)。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卡罗琳说,警队可宣传更具针对性的防诈信息,提醒新加坡人就算专业人士也有可能上当,切勿掉以轻心,而受害者也无须担心招徕他人异样的眼光。
另一方面,新国人力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在开幕礼上指出,随著全球威胁形势日益严峻,新加坡至少面对三大方面的威胁,即滥用毒品、网络罪案和恐怖主义。
其中,随著科技普及化,罪案数据反映出更多人受害于电子商务骗局、网络爱情骗局、假公案骗局等,心理学能帮助执法人员辨识骗子的干案手段以及受害人的背景,进一步遏止诈骗行为。
杨莉明也在开幕礼上宣布成立心理急救小组网络(HEART network),集合本地12所医院、综合诊疗所等医疗机构的专家,研究如何更好地为国人提供心理援助。
领导小组的新国内政部行为科学中心主任马吉德博士受访时说,恐怖分子的目的在于引起大规模恐慌,让公众每天生活在恐惧中,因此心理急救非常重要。
“外国案例显示恐袭容易导致全体国人对生活丧失希望,但一般上我们谈及心理学主要是关乎忧郁症、焦虑症等病症,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网络举办更多分享会、工作坊等,促进医疗专家对心理急救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