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5日)是农历新年,己亥年的开始,中国人将这一天称为“春节”;马来西亚没有四季,国人一般称之为农历新年。其实作为华人的第一大节日,传统的农历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现行的“春节”只有100多年历史。
《新华社》报导,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农历新年历史悠久,在古代称为岁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传说,它兴起于虞舜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或“腊祭”。但把正月初一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正式形成在汉代。
他表示,汉武帝以前,新年开始的具体日期并不统一,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才把新一年的开始固定在夏历的一月一日,此后历代相沿。但这时候的农历新年习俗主要还是祭神祀祖。
到了唐宋时期,农历新年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期开始,过年的重点开始从神秘色彩很重的祭神“转型”为具有娱乐性、世俗性的“娱人”。换句话说,直到唐宋时期,过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全民狂欢的“中华第一节”。
报导指,农历新年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了,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则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新年为春节,例行放假,从1914年实施。自此,农历新年在中国就改称“春节”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以公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从此,中国正式将公历1月1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罗澍伟表示,新年也好,春节也罢,只是形式和称谓的变化,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内涵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