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4日讯)中国科学家宣布,首批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复制猴诞生。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透过敲除关键基因的方法,复制出5只生物时钟紊乱的猴子。这代表实验用疾病模型猴批量复制成为现实,将加快药物研发速度。
中国权威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周四发表《BMAL1敲除猕猴表现出睡眠紊乱与精神相关异常》、《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复制基因敲除猴模型》两篇论文。
这项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简称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并通过体细胞复制技术,获得5只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敲除的复制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研究员张洪钧、孙强和刘真,也在周三出席上海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
目前生物时钟紊乱复制猴的年龄,最大的已超过半岁,最小的也已超过3个月。
行为学分析表明,这些猕猴具有昼夜活动紊乱、睡眠障碍、焦虑和精神分裂症等表型。血液分析也表明,其与炎症、睡眠障碍、抑郁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为模拟人的节律紊乱相关疾病,迈出关键一步。
猕猴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实验动物。中国科学家于2017年底,成功复制诞生体细胞复制猴“中中”和“华华”,解决了让野生猕猴遗传背景一致的问题,却未能解决疾病模型猴的构建难题。
细胞核来自雄性病猴
如今再发表诞生首批生物时钟紊乱复制猴,有专家认为,“中中”和“华华”的细胞核来自雌性胎猴,而此次5只复制猴的细胞核,来自雄性青年疾病猴,操作要求更高、实现难度更大,这表明中国体细胞复制技术走向成熟。
根据中新社,这项成果表明,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复制猴模型的新时代,为脑认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药物研发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动物模型。
专家称,该成果的应用有助于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必将极大地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加快中国新药创制与研发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