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28日讯)中医在全球范围或将跻身成为主流疗法,而非仅仅作为手术、放疗等标准疗法之外的补充替代疗法。
据《自然》新闻日前报导,世界卫生组织(WHO)最高权力机构——世界卫生大会,将于明年推出该组织的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首次纳入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
全球医学纲要也被称为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在全球拥有绝对的影响力。
ICD对数千种疾病和诊断进行了分类,决定了100多个国家的诊疗过程。它会影响医生的诊断,影响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覆盖范围,影响流行病学家展开相关研究,还会影响卫生官员对死亡率等统计数据的解读。
将于2022年实施
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在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西方医学中心的阿伯特认为,世卫组织关于中医的决策,可理解成是“是一种主流认可,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中医影响迅速扩大带来的影响,仍充满争议。
从根本上来说,中西医两方阵营的理念截然不同。西医追求的是用明确的定义和充分检验的病因,来解释疾病状态,药物疗效评定通常需要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提供统计学证据。
治疗效用证据不足
而中医的基础是关于“气”的理论。根据中医学的说法,“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沿著被称为“经络”的通道流动,帮助身体保持健康。无论是针刺还是草药,都是通过调整“阴”和“阳”之间的平衡发挥作用。
目前从中药中分离出的最受关注的物质就是青蒿素。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首先分离获得,现已成为一种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对中医持批评态度的人则认为,目前没有生理证据证明“气”或“经络”真实存在,并且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医治疗有效。中药的有效性只在少数几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被证实。
许多受过西医训练的医生和生物医学家还认为,中医实践科学依据薄弱,缺少临床试验支持,有时甚至是危险的:中国药品监管机构每年收到超过23万份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