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25日讯)全球暖化现象令人类日益忧虑,被视为“例外之地”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今年7月17日发生罕见冰塌,冰崩形成面积近10平方公里的冰川塌方体。9月21日,附近冰川又紧接发生罕见的大范围崩塌。有研究者认为,两次冰塌可能是今后一系列冰崩灾害的开始。
澎湃新闻网报导,在即将发表在《冰河学期刊》(Journal of Glaciology)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和气候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认为,气候变化极有可能是阿里这两次冰塌的“真凶”。随著当地气温上升以及降水增加,这两次冰崩可能只是今后一系列冰崩灾害的开始,而现有的科学还没有足够的研究和准备。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公尺,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横亘其中。研究者统计,阿里地区有5862条冰川,面积约4900平方公里。
敲响气候变化警钟
过去几十年的监测显示,阿里冰川多以温底低、积累量低、变化慢、流速慢为特征,被研究者认为是极为稳定的冰川。而今年崩塌的冰川碎冰带,超过了原来的冰川面积,这在历史上都没有记载。对当地气候的监测也表明,随著全球气温上升,在过去的50多年,当地温度也在持续升高。
对卫星图片的分析显示,崩塌的冰川变化始于2015年9月的融雪。积水渗透,在冰川下累积,造成底部滑动,而冰川上部却被卡在一个狭小的山谷中,这可能逐渐诱发了灾难。
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冰川的变化与全球变暖极为相关,但他们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但如果事实如他们猜想的那样,那么阿里的冰崩可能是一种新的冰川灾害,或是一新的冰川退缩方式。它们将再次敲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警钟。
或为周期性运动
不过,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其中,中国科学院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康世昌、郭万钦等人则认为,事件只是冰川的周期性运动。
康世昌、郭万钦等人指出,阿里的冰崩并非独例事件,而是如西藏林芝地区南伽巴瓦峰等区域的冰川跃动,导致多次冰崩事件一样,是冰川的周期性运动。
郭万钦解释,目前所知造成冰川跃动的原因,主要是冰川内部的周期性不稳定性所致,外界影响暂时还没有定论。而根据郭万钦所在实验室的数据,中国境内的数千条冰川中,目前约有1%处于跃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