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年轻人,往往被贴上“吃不起苦、娇生惯养、只懂得享受而不懂得付出和坚持”的标签。
然而,一竹竿不能打翻一船人,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在默默耕耘,努力为自己的公司打拼,创业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来自马来西亚怡保的饮食业集团湘肴记总裁封梓祥,1996年赴新加坡打工,当年才15岁的他孤身到遥远的异乡讨生活,除了凭著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勇气,更多的推动力是来自生活困苦的无奈。
由于家里环境贫困,封梓祥10岁就跟著妈妈割树胶,12岁到吉隆坡帮舅舅卖点心。原本想要继续念书的他,因为不忍心年迈的父亲当劳力杂工赚钱,所以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只带著40新元(约115令吉)就到新加坡闯天下。
“我知道父亲要从家里到吉隆坡工作的那一刻,就在想,父亲已经五六十岁了还要跑这么远工作,那我为什么还要读书?所以我就跑到酒楼打工,一直到15岁那年,朋友给了我40新元,家人帮我买了一张到新加坡的车票。我在凌晨4时左右抵达新加坡后,就在黄金车站等到早上7时,哥哥的朋友才来接我。”
今年35岁的封梓祥,如今回忆起当年辛酸史,还心有戚戚焉。谁也没料到今天的湘肴记集团老板,过去有过赚人热泪的奋斗史。
他形容自己当时等待的过程,心里很担忧,因为人生地不熟,什么东西都不懂。家人告诉他,如果哥哥的朋友没有出现,那就买张车票回家,幸好哥哥的朋友最后出现了。
首个落脚处睡厕所
他一开始在煮炒档口当杂工,晚上住在樟宜村,即老板家里经营的酒楼的厕所里。这就是他在新加坡的第一个落脚处。
他说:“那时我一个月的薪水是800新元(约2304令吉),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有一天晚上我打开床板看到下面是个蹲式马桶,我才知道原来所住的是一间厕所。”
除了睡厕所,封梓祥也常常因为宿舍房间太闷热而跑到公园里去睡觉。后来,他换了另一份工作,曾经因为不够钱租房子,在组屋楼下睡觉,被警察当成游民驱逐。他回想早期的挫折,曾有几份工作是用生命的安全换薪水,甚至曾在鬼门关转了一圈,如今想起还会胆战心惊。
“那时我当电工,因为个子小,所以必须负责拿大电缆钻进电房里黑暗的地方,随时都可能出不来。还有一份工作是给组屋的外栏补洋灰,那时我发生意外,从20楼跌到18楼,卡在铁架上,连动都不敢动。最后是18楼的阿姨开窗让我爬进去,结果我那天一整天都不会说话了,完全吓坏了。”
他坦言,在年轻时曾经当过杂工、学徒、黑工等等,遇过很多挫折,数度想要放弃,但想到家里困苦的环境就咬紧牙根挨下去。
不忍父亲塞钱 返新加坡打拼
“有一次,我真的做不下去而跑回大马,回家后爸爸问我够钱吗?虽然已经没钱但我还是骗他说够。隔天一早,我发现父亲在我钱包里放进了10令吉,我知道那时爸爸钱包里也只有20令吉,而他就把10令吉塞进了我的钱包。我二话不说,隔天就和朋友借钱回新加坡继续打拼。”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在封梓祥的身上得到深刻的诠释,他后来在当地一家卖杂菜饭的公司工作,花了4年时间,从学徒做起,当他在21岁离开公司时,已经学有所成,当上头手。
“我想要闯一番事业,就花了3500新元(约1万令吉)的积蓄在实龙岗开了第一个杂菜饭档,结果4个月都没有收入。我输了但很不甘心,就在义顺尝试开第二档,这一次总算成功了。”
创立湘肴记集团
由于自己的积蓄都投进第一个档口里,第二个档口则是花了哥哥准备用来生孩子的钱。因此,他抱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决心。这一次,总算把生意做起来。
他凭著一步一脚印的努力,创立了湘肴记集团,目前在新加坡已经拥有70多个摊位或分店。除了经营杂菜饭的“家常便饭”外、还有咖啡店BGAIN、经营西餐的Char-grill Bar、卖烧腊的鼎盛等等,也有经营煮炒、泰国餐和中央厨房。
这个当年吃尽苦头的年轻人,如今在新加坡成家立业,拥有3个孩子,家庭幸福美满,继续扩展事业,并朝海外市场发展。
投资失败不气馁 打算再冲刺
在新加坡业务做出成绩后,封梓祥曾往海外发展,他在2010年到中国投资泰国餐厅,2013年到马来西亚经营西式餐厅,可惜两次都是满载期望而去,却折翼而归,还跌得遍体鳞伤。
他坦言,这两次失败是很重要的学习经验,也是在经商路上不可忘却的体验。
他说:“在中国投资失利主要是准备功夫做的不够充足,对当地市场不够了解就贸然开业,地点的选择也有失误。而在柔佛开的两家餐厅则错在使用了新加坡的咖啡店文化去经营,所以都达不到预期效果。”
虽然连续两次投资失利,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积极地做准备,打算再次往海外市场冲刺。经过两年的养精蓄锐,他目前已积极考察印尼市场,计划明年年中在雅加达设立一条新加坡美食街,将集合一群著名饮食业者把新加坡道地美食带入印尼市场。
封梓祥说:“我们从两次的经验中学习,不可以贸贸然进军陌生的市场,而且必须找当地伙伴协助,所以这一次将会和印尼当地的伙伴合作,因为他们才是真正了解当 地市场和文化的人,而我们则在经营上配合与支撑。经过市场调查,当地人很喜欢新加坡的食物,加上我会集合新加坡餐饮业者一同进军该市场,人多好办事嘛。”
想回馈社会 提拔年轻人
除了积极往外闯,他也为新加坡的业务定下目标,想要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协助更多对饮食业有兴趣的人加入饮食业,尤其是年轻人。
他形容自己也是过来人,年轻时就很想做生意,也很幸运一路上有遇到贵人帮助扶持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想要回馈社会,也想提拔有意创业的年轻人。
他说:“之前我在中国投资失败时,事业陷入低潮,幸好遇到贵人洪鼎良老板愿意租两家咖啡店给我,才让我得以重新振作。我在这些年来也看到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他们可能缺乏一些技术、经验和资金,年轻人可能拿不出几十万元创业,他们可以来找我们帮忙。”
他说:“找棵大树好乘凉,以前曾有人让我乘凉,如果能力所及,我也愿意当年轻人的大树,协助提拔他们成长。”